首页金融正文

四大行最后仨月放款仅剩2900亿

作者:钱秋君 刘飞

来源:

发布时间:2010-11-19 21:29:18

摘要:四大行最后仨月放款仅剩2900亿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钱秋君 实习生 刘飞 北京报道

   在10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超预期的情况下,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治理通货膨胀目的明确,而在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甚至紧缩的预期下,市场已呈恐慌性局面。11月17日,A股再度暴跌119点。
    “据说央行有意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和信贷额度,价格和数量一起上。”一期货分析师表示,“同时传言称,银监会官员提出未来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将作为长期的监管措施,加上连续加息的传闻,市场压力很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按照各银行的年度投放计划,四大行在第四季度可用的新增贷款额度或仅剩2900亿元。
四大行信贷被迫刹车
    通胀猛于虎。
    北京往年随处可见的10元一斤的糖炒栗子,已经插上13.9元/斤的价签甚至更高。
    “这次涨价原因与此前2007年和2008年都有所区别,不是因为短缺引起,而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这样分析本轮物价上涨的根源。
    自2008年底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中国连续两年信贷超常规增长。截至10月末,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6.88万亿元,距离全年7.5万亿元的目标仅剩6100亿元。而实际上,如果按照监管层要求的“3∶3∶2∶2”的季度投放节奏,10-12月各月信贷投放应平均在4000亿元左右。但10月份新增信贷达到5877亿元,完全超出了预期的4400亿-5000亿元。
    对此,市场评价“商业银行信贷趋于放纵”,而放纵的直接后果则是招致监管层更严厉的调控。
    11月10日傍晚,央行宣布从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9日,央行宣布从29日起再提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年内第五次上调了。至此,一般大型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升至18%,中小型银行准备金率达到16%。如果考虑今年以来临时性差别准备金率调整,个别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最高达到18.5%左右。
    监管层不断收缩流动性的举措,令原本并不充裕的四季度信贷投放更加趋紧。
    央行公布的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显示,今年1—9月,四大行新增贷款共3.11亿元,其中工行、农行新增人民币贷款分别为9276亿和8742亿元,建行、中行新增贷款分别为6751亿和6448亿元。
    可以对比的是,四大行也在年初设定了年度投放计划:其中工行年初议定的年度投放目标在9000亿元左右;农行行长张云3月曾表示全年新增贷款目标为7600亿元;建行也设定7500亿元的投放目标。而2009年信贷投放高歌猛进的中国银行,上报的年度信贷投放目标为1万亿元,总量目标仍处于四大行中的较高水平。
    如此一来,四大行在四季度可用的信贷额度仅剩2900亿元左右,而这在前三个季度里,6月份新增贷款最少,为1647.76亿元;最多是1月新增4786.18亿元,而其他几月平均新增规模也在2600亿元左右。
票据融资缩水为信贷换空间
    在10月新增贷款5877亿元中,《华夏时报》记者发现,中长期贷款占比持续处于高位,但票据融资持续下降。此前央行公布三季度金融统计报告显示,前三季度票据融资共减少8098亿元。
    以四大行为例,今年前九个月的票据融资连续负增长,共减少3973.02亿元。一国有大行相关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强调:“票据是一个调节项,是做大规模还是有意压缩,要看银行自身的操作策略。”
    “今年票据业务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信贷规模调控,二是资本金约束压力,因此各行的票据做得都不多。”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表示,尤其到了年底各银行普遍加大出票力度,减少收票,由此贴现和转贴现利率也水涨船高。
    中国票据网统计显示,11月18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票据直贴利率突然大幅上扬,由15日的3.7%(月息,下同)一路上涨至4.3%,而10月中旬,直贴利率还停留在3.4%的位置。
    观察近段时间的转贴现市场,亦可窥见明显的出票潮涌之势。
    数据显示,11月16日,转贴报价52笔,报价金额205.71亿,其中,买入11笔,加权平均利率3.8596%;卖出41笔,加权平均利率4.1030%,卖出笔数接近买入的4倍。而在此前的12日,48笔转贴现报价中,买入11笔,卖出37笔;15日,66笔转贴报价中,买入23笔,卖出43笔。中国票据网对11月5日至11日的票据周度述评称,转贴报价214笔,报价金额965.51亿,股份制商业银行转贴报价最为活跃,报价金额519.8亿,占总报价的54%。由此看来,票据融资成为了银行腾出放贷空间的主要手段。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