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伯南克的“试验田”
程凯
坚持与固执的距离,只是一步之遥,但是伯南克还是决定向前再迈一步。
没有意外,一切只是如约而至,在这位美联储主席的带领之下,11位有投票权的美联储委员有10位投出了赞成票,支持这个实际上承担着全球央行责任的机构“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进一步购买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美国国债,也就是每个月购入约750亿美元”。
最关键的这句话,可以简称为大家已熟悉了的“量化宽松”,或者更简单叫做“QE2”——第二次“量化宽松”。
宽松什么?把钱印刷出来,扔进金融市场里去。
资本市场的第一反应也没有什么意外,隔日,道琼斯指数大涨219.71点,涨幅1.96%,11434.84点创下雷曼兄弟破产以来的最高收盘点位;油价一样,纽约商交所12月原油期货结算价涨1.80美元,盘中触及六周新高86.68美元;金价一样,纽约商交所最活跃的12月黄金期货合约结算价涨到每盎司1383.10美元,创下纪录最高结算价。
与一切资产价格上涨对应的是美元大跌,美元指数摸到75.63的低点,破前期低点74.18只是一两天的事,而在美元大跌领导下,全球性物价上涨成为又一件没有什么意外的事情。
伯南克不担心通货膨胀,他要的就是这个,所谓“量化宽松”,治疗的就是他最担心的美国可能的通货紧缩,自家扑火,哪管他家洪水滔天;伯南克也不担心资产泡沫,这个也是他要的,所谓“量化宽松”,治疗的就是他最烦心的美国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炒高自己的房子,不管你家房价多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此“量化宽松”,伯南克作为曾经在理论上颇有建树的宏观经济学家,终于将自己的理论付诸了实践,只不过他的试验田是整个世界。
大家都关心美联储的这项决议,目的各有不同。实用主义者关心资本市场的涨跌,因为这关系到他的钱袋子;理想主义者关心菜场商场里的物价,因为这关系到老百姓的钱袋子。事已至此,我关心的是另一件事:把如此重要的货币投放量的决策权放在一个人的手中,到底合理不合理?
一个人脑子中的奇思妙想,究竟是如何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的。
一切行为都有迹可寻,可以预见,如果你关心过、研究过伯南克就会发现,今天发生的事情早就被他写进过他和人合编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里了。书的作用就是这个样子的,不在于里面的道理有多真,在于读书人信得有多深。用教科书里的“条条框框”框住真实的世界,谁说“一无用处是书生”?
2004年,伯南克发表过一个名为《大缓和》的演讲,说经济周期作为一个大麻烦已经解决了,只会出现小麻烦。说这话时他还不过是个美联储理事,不久后就成了主席。再之前,他是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一个以研究1929年“大萧条”闻名的宏观经济学家。
对伯南克而言,“大萧条”本身就是美联储犯的一个错,伯南克相信正是美联储在1928年春季实施的大幅度紧缩性货币政策,引发了长达四年的大萧条,所以伯南克的治疗方案完全是相反的——较大幅度的宽松性货币政策,才能避免美国再次陷入大萧条。
2004年的演讲,区区四年后就成了一个笑话,而我们身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更大的玩笑,它一方面证明伯南克关于经济周期已经被征服的论调错得离谱了,另一方面又给了伯南克一个机会,去实践他关于如何驯服“大萧条”的构想。2008年,当全球陷入一个大麻烦时,伯南克正坐在“世界央行行长”的位置上,他为对付“大萧条”提出的“直升机上撒钱”方案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伯南克不像“叶公好龙”中的叶公,龙真正出现时手足无措,也不像“纸上谈兵”里的赵括,只玩沙盘推理。当2009年3月美联储宣布以3000亿美元购买长期国债时,他就证明了“直升机本”并非浪得虚名。现在是2010年11月,又有6000亿美元拿来买国债了,伯南克的试验远没有结束。
经济学家总在抱怨,说他们无法在实验室中演练模型,伯南克不一样,他有一个很大的试验田,可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实他的武器从来没有真正使用过。3000亿“量化宽松”是第一次,疗效似乎不够,6000亿“量化宽松”是第二次,疗效就够吗?会不会用错药了,还是需要第三服9000亿呢?
对于教科书而言,无论伯南克成功与否,今后都可以再加上一章;但是对于真实的世界而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因为代价太大了。至少现在全世界的央行行长们没有唯伯南克马首是瞻,都在为防通胀而斗争。
在美联储之前,中国央行加息,澳大利亚央行加息,印度央行加息,在美联储之后,欧洲央行维持所有关键利率不变,英国央行维持基准利率和债券购买计划规模不变。但无奈的是,无论怎么担心通胀,真正要防范的其实是美联储。
1929年大萧条,伯南克认定是美联储的错,2008年经济危机,认为错在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也大有人在,现在要把美国经济拖出泥沼,伯南克会不会继续犯错?
一个人脑子里的构想就这样左右了全世界。让一个央行行长独立行事,风险真的很大,这和我们通常思维中的央行独立性恰恰相反。
1936年,凯恩斯在他的《通论》结尾曾写下这样的句子——“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没有比这更加深刻的话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