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投资倾情民生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程元辉 上海报道
未来两年,国家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环保投资占有重要席位。一场太湖最后的湿地保卫战让上海在此拔得头筹。
11月22日,淀山湖畔,一项以湿地生态修复来净化黄浦江水源的项目悄然启动。黄浦江水源地湿地修复主要围绕大莲湖湿地修复,大莲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分为四期总耗资约为7亿元。
据悉,大莲湖湿地修复工程是上海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程之一,是太湖流域湿地最早修复的地域,该修复模式将成为太湖流域湿地治理范本。
湿地修复取代开发
11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青浦大观园旅游区内的上海淀山湖开发有限公司,这家由青浦区区长直接挂职的单位如今更多承载的是保护淀山湖生态职责。
公司会议室内摆放着淀山湖微型景观图,地理上的大莲湖位于淀山湖的南侧,淀山湖水经过大莲湖后由拦路港(河流)注入黄浦江,占据黄浦江17%的水量,而上海用水量的80%取自黄浦江。
微型景观图以大莲湖为中心将被建造成科研中心,一旦整个项目建成,这里将是研发楼林立、设施完备的生活配套社区。地方开发发展的代价是湿地的消失,这关系到淀山湖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黄浦江水源的保护,青浦区在这一代价面前动摇了。
2007年是太湖流域最不平常的一年,大莲湖湿地修复取代开发获得突破机会。由于太湖水域严重被污染,大规模暴发蓝藻,愈发凸显湿地修复的重要性。是年,在政府主导下如何治理太湖蓝藻被确定为重大研究课题。
2008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稍后《上海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正式发布。
今年5月,上海淀山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被国家列入上海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工程,该工程修复模式将成为太湖流域治理范本。
耗资7亿保卫湿地
7月底,南京大学湿地生态研究所安树青接到来自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邀请,调查采样从7月28日开始至8月5日结束,9月完成调查报告,并正在进行第二期工程的修复工作。
南京大学湿地生态研究所调查成员姜昊回忆当初的调研情况说:“当时大莲湖的湿地情况非常糟糕。”
安树青教授告诉记者,淀山湖的水质为三类水,但经过下游河道的农业、生活用水污染后,流到黄浦江上游取水处的水质已降为四类。把大莲湖的鱼塘恢复成湿地,对提高黄浦江水源地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地区洪涝灾害频繁,与这些地区湿地水文发生的变化、湖泊拦蓄洪水功能下降有着直接关系。湿地大规模消失大大加重了江河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增加了洪涝灾害风险,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据了解,到2020年,预计投资7亿元完成大莲湖4.6平方公里的水域湿地修复,远期规划湿地面积将达到14.6平方公里,约占淀山湖的四分之一。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 (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 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