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华语电影的提奖机

作者:李 蕾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9-10 21:07:00

摘要:威尼斯,华语电影的提奖机

威尼斯,华语电影的提奖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蕾 北京报道

   威尼斯电影节如期开幕,对于华语电影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分享蛋糕的盛宴。《狄仁杰》、《精武风云》、《剑雨》、《用心跳》、《童眼》、《太空侠》、《西方去此不远》、《赤地》、《21克》等诸多华语电影入围,张曼玉、刘嘉玲、李冰冰、刘德华、甄子丹、邓超等诸多华人明星走过红地毯,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已经成为威尼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世界上不是只有奥斯卡
    对于中国导演来说,奥斯卡无疑是心中永远的痛,这就好像诺贝尔一样,尽管有很多中国人想得,但却总是和它擦身而过,中国的电影导演们在冲奥之路上屡战屡败,不能不说是心中难解的痛苦。
    然而,世界上不是只有奥斯卡,奥斯卡之外,最起码还有三大电影节,威尼斯、柏林和戛纳。对中国电影导演们来说,奥斯卡的小金人永远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但三大电影节,则无不是他们完成升值的最佳途径,可以说,绝大部分中国的大导演,都是在三大电影节上完成晋升的,这不可否认。
    在三大电影节中,威尼斯无疑是中国导演得奖最多的电影节了。很多人可能已经不记得,最先在威尼斯得奖的中国导演,她叫凌子,电影是根据曹禺的小说《原野》改编,拍摄时间是1981年,这也是刘晓庆的“第一部裸戏”,虽然这部电影在威尼斯获得世界最优秀影片推荐荣誉奖,但在那个年代,获奖归来的电影却最终“只能外销,禁止内销”。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中国导演——张艺谋,虽然在此前他的《红高粱》已经成名于柏林电影节,但是随后,他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相继收获了两樽金狮奖。这不仅仅让张艺谋名声大噪,也让国人彻底认识了威尼斯。然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华语电影威尼斯的获奖历程,20年间,捧得威尼斯桂冠的导演还有张元、杜海滨、刘杰、姜文……而进入威尼斯主竞赛单元视野的则更多,魏敏芝、夏雨、刘苗苗、王家卫、罗卓瑶、吴念真、陈果、张作骥、杜琪峰、关锦鹏、李康生、余力为、杨凡、郑保瑞……轻易就可以数出一长串来。
    作为三大电影节之一,威尼斯对于一个导演身价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尤其是中国导演。对于中国导演特别是未成名的导演来说,中国电影制度的束缚可能会让他们的梦想一事无成,唯一能够摆脱这个桎梏的途径就是国际大奖,威尼斯无疑是最适合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中国的无数青年导演,威尼斯的作用和吸引力要远远大于奥斯卡,奥斯卡更关注大导演大制作的商业大片,而威尼斯则给了这些只能拍小投资的文艺片的导演们更多的机会。一旦在威尼斯获奖,这些导演们无疑会立刻身价倍增,再次回归中国电影体制之内,也会获得更多的投资和拍片的机会,从此走上大导演之路。
    去年以纪录片《1428》收获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奖的导演杜海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电影现在其实处在一个很尴尬的阶段,我们有很好的艺术电影和艺术电影导演,但另一方面商业电影也蓄势待发,而且这几年也有不俗的成绩。而在观众中,还没有形成一个艺术片的概念,很多好的艺术电影推广很难。而国际电影节,特别是三大电影节的获奖,无疑会让优秀的艺术电影被更多人所熟知和接受,一定程度上推广了艺术电影。此外,我们的电影体制也有自己的规律,很多年轻导演可能一时难以适应,这个时候,三大电影节的奖项则有可能让这些年轻导演的作品获得一定的便利,当然这只是有可能。”
威尼斯为何青睐中国
    三大电影节中,威尼斯无疑是最青睐中国的,也是中国导演得奖最多的国际电影节。而这种青睐在本届电影节上达到巅峰。首先是将终身成就奖颁给吴宇森,吴宇森早在威尼斯开奖之际,就已经获知了终生成就奖的消息,甚至有消息说,威尼斯为了能够搭配上吴宇森《剑雨》的拍摄期,特意调整了电影节召开的时间。而将近10部电影入围各个单元,也让中国电影军团在威尼斯占据了半壁江山,大展宏图。
    实际上,威尼斯对于华语电影的这种青睐很多人都感受深刻,刚刚出演了《狄仁杰》的演员邓超刚刚从威尼斯电影节回来,在对本报记者谈到威尼斯见闻时他说:“第一个感受就是一个大型的国际电影节本身的魅力,那种不同于国内媒体的长枪短炮,确实让人有一种别样的感觉。第二个就是海外观众和媒体对中国电影的那种好感和尊重。大部分海外媒体人可能不知道具体的中国演员,但是提起徐克、吴宇森、刘伟强等中国导演,却非常熟悉。而且,在规定的采访计划外,这些海外媒体常常会主动找到中国电影人,做一些计划外的采访,而他们找来的原因,无一不是因为看了电影而被感动,因此才有兴趣采访电影人。第三个感受,就是电影节本身对中国电影的重视,不说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评委团主席昆汀对中国电影和电影人的推崇,仅仅在一些细节上,就能看出来,比如说这一次电影节,有众多中国演员和导演走红地毯,每一次电影节方面都会安排两到三个翻译,倘若不是格外重视,在这种细节上不可能安排得这么周到。”
    威尼斯对中国电影的青睐已经众所周知,但是为什么如此青睐?杜海滨说:“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本身。马克穆勒本身具有深厚的中国背景,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他早在1974年就来过中国了,跟中国的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很熟悉,他对于中国乃至中国电影的了解要比大多数西方人更加深刻,而且他本身也喜欢中国电影,可以说中国电影在威尼斯上成绩显著,他功不可没,虽然一年后他将提前卸任,但中国电影已经在他的任期内被更多的西方人所认识和承认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威尼斯的立场。威尼斯一直都提倡电影的艺术性和创新性,也更加青睐艺术电影和年轻导演。这一点上,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导演们创作出了无数优秀的艺术电影,而且,不管是第四代还是第五代、第六代,中国导演都是从艺术电影开始,这也符合了威尼斯的价值观。实际上,不仅仅是威尼斯,三大电影节都有类似的特点,所以中国导演能够在这个国际电影节上屡有斩获。”
内地片的商业化
和港片的中兴
    实际上,长期以来,内地导演把三大电影节当做镀金地,以文艺片获奖,然后转身拍商业片的现象比比皆是,张艺谋、陈凯歌等等,无不是拍文艺片出身,在三大电影节上成名,然后又投身在滚滚商业潮流之中的典范。张艺谋两次获得威尼斯金狮奖,但是自从《英雄》转拍商业片之后,虽然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但是却再没有得过一次国际大奖,不管是奥斯卡,还是威尼斯,似乎都已经和张艺谋无缘,陈凯歌同样如此。在本届威尼斯上,担任电影节评委的关锦鹏无奈地表示,现在的中国电影过多追求票房、投资等数字,孕育《胭脂扣》、《阮玲玉》等艺术片的土壤没了,他说:“我没有什么不认命的,那个时代过去了。”
    相对于一向风光的内地电影来说,香港电影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表现突出,不仅有唯一进入主竞赛单元的徐克的武侠片《狄仁杰》,还有诸多的香港电影进入各个单元,吴宇森执导的《剑雨》、关锦鹏执导的《用心跳》、甄子丹主演的《精武风云-陈真》、彭氏兄弟3D鬼片《童眼》和动画片《太空侠》等等,全部都是香港电影。实际上,香港电影自上个世纪末开始没落之后,在这个世纪的第一个10年过去之后,已经有复兴的势头,一些大牌的香港导演也逐渐找回状态,重新回到中国电影的第一线。特别是经典香港武侠片再次复苏,让很多人怀抱期待,这一次进入威尼斯的就有三部武侠片,分别是《精武英雄》、《剑雨》和《狄仁杰》,一向以“暴力美学”著称的吴宇森甚至获得终身成就奖。这似乎是香港电影特别是香港武侠电影中兴的征兆。虽然关锦鹏认为香港武侠片的优势并不明显,西方的电影人们也早就学会了香港武侠片的精髓。但无论如何,能够进入威尼斯,无疑就是一个好兆头,这说明香港武侠电影终于开始振作,不管这一次能否得奖,在威尼斯的强大宣传能力之下,香港武侠片在未来的再一次爆发已经是可以期待的事情了。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