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程凯:要想富,先修路

作者:程凯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8-27 22:14:52

摘要:程凯:要想富,先修路

程 凯

   一周被三个关于道路的故事所吸引,让我又想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在遥远的非洲,一个在稍近一点的东莞,一个就在眼眉前的北京。
    第一个故事距离我们远一点,但和当前国际国内的粮价大涨有关。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的主席纳瓦茨讲到了他最近在赞比亚奔波的事情。在那里,他时不时看到一些妇女头顶着大量的农产品,沿着泥泞小路赶往市场。在撒哈拉南部非洲,有70%的人居住在距离公路30分钟步行路程的农村,“事实上,世界上一半的小农业生产者都是女性,她们将极大精力耗费在了将产品送往市场的路上。”纳瓦茨感叹,只有修公路,才能打通非洲和世界市场的联系,这既是非洲人民的致富之路,也是世界粮食的安全之路。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对比,告诉我们为什么中国制造岗位不会流失。
    路透社的记者在对比了孟加拉国的贾吉普和中国的东莞的基础交通设施后,得出了“中国供应链优势令亚洲对手难以匹敌”的结论。尽管中国的珠三角地区正在经历一场制造业工人的涨薪潮,但是对比孟加拉这样的低薪水国家,却仍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孟加拉“糟糕的基础设施、频繁的停电、落后的港口,都阻碍了出口的增长”,而东莞“在现代化公路、港口、机场和铁路的支持下”,工厂已经组成了一个巨大的供应链系统。
    第三个故事不需要我多讲,虽然发生在北京,却被全世界媒体关注,这就是持续多日的“京藏公路大堵车”。
    眼下这场大堵车已经趋于缓解,但是关于事件的大讨论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为什么堵,如何的堵,车太多了,管理落后了,收费不合理了,不一而足,没有你想不到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上两个故事的影响,我关注更多的还是路本身,和一种主流评论认为中国汽车热导致的后果——“车太多”不同,我倒认为是“路太少”了。要知道,这条被堵的京藏公路上,最多的一是运煤车,二是私家车。运煤车是输送能源的,是投资,给GDP加码,私家车是拉动消费的,也是给GDP加码。堵车的结果,恰好说明了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空间。
    投资和消费,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我想买一辆私家车,这是消费行为,但是,如果能让我安心买车,我首先希望有条好路,修路,这是投资行为,这样看来,投资和消费并不矛盾,投资还成了消费成立的先决条件。我想说的是,大家都在说要拉动消费,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减少投资,但是,真要想消费,很多基础投资是少不了的,要做大消费,并不一定要减少投资,调整经济增长结构,调的只是比例问题,而不是绝对量,投资和消费都要增长,消费的增长率最好比投资更快一些才叫调结构。
    在调结构的当口,我们不能把投资当做敌人,尤其是当做消费的敌人。这不是危言耸听,在主流的经济学讨论中,尤其是在眼下对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种种反思中,投资太多,就是消费搞不上去的敌人。为什么?因为“4万亿”投资主要是给了国企,而这些国企把钱主要又投到了“铁公基”上,认为这是一种严重浪费的人大有人在。
    我们不能当“事后诸葛亮”,而且,我还真不知道“铁公基”的账该怎么算,眼下的“京藏公路大堵车”就很说明问题。
    当我们修“铁公基”时,更多是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现在的需求,像这样的长时间投资项目,投资总额大,需求不确定性大,要冒更大风险,而且回报周期又长,甚至一开始很长一段时间要赔本。像这样的项目,大多是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有个特性,就是如果仅仅由市场来供给,就会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而公共产品由政府来投资兴建,或者由国有企业来主导投资,并不是什么违背经济学规律的现象。
    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基建项目投资利大于弊,在金融危机深重之际,在“4万亿”提出来的时候,怎么样才能保证“4万亿”不乱花、不浪费?谁也没有把握,相反,投在“铁公基”上才是最保险的,因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早晚是要派上用场的,而且它们往往还能起到打破消费瓶颈的功效。
    还是特别想重复一次以前提到过的美国副总统拜登的首席经济顾问伯恩斯坦的比喻。
    他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比做一个装水的杯子。装在杯子里的水,既有消费的成分,又有投资的份额。这个杯子能装满多少水呢?要看这个国家有多少经济资源可以利用,如果所有人都就业了,没有人失业,那么这只杯子就装满了。
    我们假设这个杯子只会装投资和消费,不考虑进出口问题,一旦水已经满了,国家还要主导过度投资的话,那么就会抢占消费的资源,投资增多,消费就会减少;但是如果这支杯子还远远没有装满呢?增加投资会让水多一些,增加消费也会让杯子里的水多一些。
    投资是投资,消费是消费,并不矛盾,没有说投资一定要把消费挤出去了,或者说国有企业把民营企业给挤出去了,杯子里的空间还大着呢,而且,杯子本身还有变大的可能。就像上面三个故事所讲的一样,修路这样的投资,往往更多地起到的还是促进消费的作用,有让杯子变大的功效。
    现在就剩下一个问题了,中国经济这只杯子已经装满了吗?你看看还有多少农民等着进城呢,你就知道答案了。要让农民进城,就得先把“路”修好了。要想富,先修路,不是吗?
    不仅要修路,还要修房子,这些投资都是少不了的,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绝对不是想把市场搞垮的,而是要大家都住得起房子,活得体面一些,才敢大胆地去消费。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