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再起程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小瑛 深圳报道
8月26日,深圳出现少见的“太阳雨”。
这一天,深圳特区迎来了30岁生日之际,又收到了大礼包——前海作为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得到正式批复(《华夏时报》8月21日已率先披露)。
8月25日,蛇口再现30年前红火场面,深圳5大领域60个重大项目在这一天集体开工。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分析,逾千亿的投资,三驾马车同时进行,将保驾深圳未来至少十年的高速增长。
生日礼物
生日这天,也是翻新过的深圳市博物馆开馆首日,人们带着小孩和老人,一家人前来观看30年的点点滴滴,并在馆里拍照留念。
现年52岁的罗湖区外贸大院管理处主任涂仕姚是广东梅州人,1978年2月从广东省军区分配来到深圳拓荒,在这里生活了32年,见证着这个城市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在涂仕姚的记忆里,深圳在1979年前,地貌还不如梅州的一个县城,人口只有30万,现在深圳最繁华的东门商业步行街,当年只有两层的瓦房;马路上找不到十公里的柏油路,整个深圳只有不到10辆公共汽车,每年台风一来,部队官兵就要把一楼的物品全部搬到二楼,条件相当艰苦。
随着特区发展,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从国贸大厦创造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地王大厦,到高新科技园创立,再到金融区的形成,深圳雏形初具规模。
随着以任正非、侯为贵们为代表的一批批热血青年来到深圳创业,一个个小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深圳本土成长的中兴、华为等创新型企业慢慢成为深圳与对手叫板的核心竞争力。
回首30年,在拥有诸多优惠政策的背景下,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不再拥有更多特权的“后特区”时代,深圳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而就在30岁生日之际,深圳连续收到多个大礼包。通过十多年的艰辛争取,深圳全面特区化终于在今年7月1日被批准执行;8月24日,国务院批复《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又是国家选此时间节点奉上的礼物;8月26日生日这天,《国务院关于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复》正式公布,标志着前海片区开发进入新的阶段,也为深圳新一轮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十年蓝图
8月25日,深圳继往开来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奠基礼又在蛇口打响,深圳市超过千亿元的投资项目集体开工,包括十大民生项目、十大产业项目、十大自主创新项目、十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二十大城市更新项目破土动工。
深圳市长许勤在开工仪式上对记者表示,这些项目体现了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决心。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则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15年深圳GDP要从2009年的8201亿元达到1.5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要从2009年的2.9万元达到4.9万元。
谭刚告诉本报记者,与内地城市相比,深圳早走出了依靠投资拉动GDP增长的怪圈,近年来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外贸出口和消费,年均GDP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
谭刚透露,王荣书记提出五年GDP翻一番时,有些人怀疑是否能完成任务;早在2009年深圳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加快脚步,深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速同比加快7.4个百分点,创2004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但谭刚认为,这些项目绝不是单纯为了完成短期GDP任务,深圳未来十年内要想持续发展,除了依靠出口和消费两驾马车,还必须依靠投资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在民生问题上,也要弥补过去存在的不足。
8月20日下午,温家宝总理在考察深圳时指出:“这里是创业的好地方,是发展的好地方,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项目负责人邹兵博士告诉本报记者,深圳地域是东西狭长,宝安、龙岗位于深圳北面距离香港较远,深圳的中心区域是自东向西发展,罗湖、福田区发展已接近饱和,前海处于南山与宝安区的衔接处,又毗邻香港,地缘优势不可替代,政府一直保护着这里的土地,于是将其作为深圳未来30年发展新的突破口。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