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程凯:“高增长低通胀”的大麻烦

作者:程凯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7-16 21:58:23

摘要:程凯:“高增长低通胀”的大麻烦

 

   7月15日,一个很热闹的日子,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一年的中点,但有三件事情却让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年中分界线。
    第一,当然是农行上市,2.68元的发行价,2.74元开盘,2.70元收盘,兑现了不破发的承诺,但是,贪心不足的人想的可是农行引领金融股乃至大盘上涨,区区两分钱保发,落得的只有当日上证指数46点的跌幅。
    第二,可能不为人注意,406种高耗能产品的出口退税在7月15日正式被取消。此前6月份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创年内新高,有人就认为是出口商抢关出口所致。下半年外贸怎么办?
    第三,就是所有人紧盯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出台,结果是上半年GDP增长11.1%,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6%,真是一对好数据,“高增长低通胀”。分拆来看,第一季度GDP增长11.9%,第二季度10.3%;而让人担心的CPI已经从5月份的3.1%降到了6月份的2.9%。
    三件事中,最让投资者关切的还是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因为怎么看待上半年的数据,将决定下半年的宏观政策怎么走,进而影响股价怎么走,房价怎么走?有意思的是,同样的数据,观察者的心理不同,看到的结果就会不一样。
    有人说,这组数据蛮好的,10.3%是回到了可持续的道路上,因此既没有必要推出更多的财政刺激,也没有可能放宽目前的货币政策;也有人说,你看,二季度经济已经放缓了,预计下半年还将加剧放缓,因此数据支持保增长的说法,楼市调控将受到考验,信贷政策也应该更加宽松。
    这是两个对比鲜明的判断,更多人的分析处在两者之间的某个位置,就是所谓的折中派。但是,一组数据无论你我怎么观察,如何分析,意义都不大,关键还在我们的货币政策执行者们怎么看。
    我不能直接猜出来央行行长的意见,但是我可以试图描绘一下,看不同类型的央行行长,都有可能怎样来看待这一组看上去模棱两可的数据。
    要知道,央行行长不是宏观经济学家,也有一帮宏观经济学家的智囊团,而宏观经济学家要分类的话就简单得多,我列出三类最有代表性的,基本涵盖主流派别。
    第一类,新古典经济学家,信仰的是自由市场,相信无形的手搞定一切,有形的手只会搞砸一切的人,代表人物,芝加哥学派大师、已故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和已经卸任并背上金融危机“点火者”罪名的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第二类,新凯恩斯主义者,怀疑自由市场的全能性,认为有形之手在衰退时必须有所作为,代表人物,两位正当年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和克鲁格曼;第三类,不在主流之中,被称为后凯恩斯主义者,相信“资本主义的代价”就是循环往复的繁荣和萧条,而其中原因大都是金融市场惹得祸,代表人物,已故经济学家明斯基,还有他身后的信徒们。
    三类宏观经济学家,关切各不相同。第一类关注目标只有一个——通胀,认为其他都是市场自己的事情,政府只要管好印钞机就可以了;第二类关注目标多一个——增长,认为就业更重要,没有就业就没有一切,即使以较高的通胀做代价也无妨;第三类呢,他们更关注的是资产价格,比如股市和楼市的泡沫,明斯基相信,任何一段“高增长低通胀”的过程,都将带来投资者的信心爆棚,最后把资产价格推到一个“庞兹骗局”似的泡沫中,然后是泡沫的破灭、经济的萧条。
    好了,看看这三类专家会怎么看中国的这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弗里德曼会认为,通胀暂时控制住了,既然GDP出现减速迹象,货币政策即使不该松,也没有从紧的理由了;克鲁格曼的观点呢,可能是GDP已经出现下滑,刺激政策不能退出,货币政策应该偏向宽松;明斯基呢,他关心的有点特别,他担心的是房价,楼市调控了3个月,价格还是点点头意思了一下,这才是个最大的风险,因此,信贷政策决不能放松,还要以资产价格为锚。
    现在,你再猜猜,我们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属于哪一类型?很可能是弗里德曼型,因为弗里德曼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主流中的主流,还因为之前观察到的央行货币政策大抵是以货币为锚的;也有可能是克鲁格曼型,因为中国政府一贯的宏观政策都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央行一直过度关注通胀,以至货币政策一年三变,吃一堑长一智,保增长也是央行的责任。
    说到这里你要问,央行为什么不会是明斯基型的呢?因为,明斯基是最不主流的,而且,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如果过度关注应该由市场定价的资产价格,又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不以为然的。
    因此,在GDP减速和通胀压力减小的前提下,最容易被放手的就是对楼市的调控。但是,如果明斯基才是对的呢?在他的代表作《凯恩斯传》和《稳定不稳定的经济》中,他一再论证的就是市场经济内部固有的不稳定性,所谓“福之祸所倚”。
    事实上,有大量的历史证据表明——明斯基很可能是对的。在国内很流行的《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一书,就是麻省理工的金德尔伯格依据明斯基的模型写出来的,而华尔街上的经济学家巴伯拉在去年的重倡明斯基之作《资本主义的代价》中,干脆就把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称为是“明斯基危机”,因为这场危机正是明斯基所担心的宽松信贷推高房地产价格泡沫惹得祸。
    在明斯基看来,给信贷放松的一个理由,那就是“高增长低通胀”。放弃刚刚启动的楼市调控,正是我们现在拥有的“高增长低通胀”数据的大麻烦。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