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为什么不迎合青歌赛
文/子 衿
刚刚落下帷幕的青歌赛毫无疑问地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仍旧以它的搞笑和错误吸引了部分观众。然而在这个被世界杯占据的时期,又面临着《非诚勿扰》之类综艺节目的有力冲击,青歌赛还是显出了其不足和尴尬。
尽管这一届青歌赛宣称“参赛人数最多、参赛选手覆盖面最广、历时最长”,但仍旧改变不了它每况愈下的趋势。
26年,青歌赛的堕落
从1984年第一届青歌赛至今,26年间,青歌赛已经举办了14届,对于一档电视节目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但是对于一个比赛来说,却还很年轻。
年轻人或许不知道,但是很多中年以上的观众都能很清楚地记得,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青歌赛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最大基地。倘若一一历数青歌赛的获奖名单,就能发现,每一个年代占领歌坛的明星大腕们身上,都深深地烙着青歌赛的痕迹。比如1984年的关牧村、殷秀梅、彭丽媛,1986年的阎维文、毛阿敏、韦唯,1988年的杭天琪、张也,1990年的宋祖英、朱哲琴、解晓东,1992年的吕继宏、孙悦、乌日娜,1994年的廖忠、孙浩、甘萍,1996年的戴玉强、满文军,1998年的李琼、祖海,2000年的容中尔甲、谭晶……
然而,21世纪以来的十年,青歌赛却日渐衰落,逐渐失去了往日荣光,虽然每届青歌赛依旧万人瞩目,但却再没有能够占领中国音乐的歌手从青歌赛中走出。以2000年为分野,青歌赛的26年分成了两半,前一半,它是一个神话,而后一半,神话正在堕落。
青歌赛的堕落,其实很奇怪。很多时候,堕落是因为过于守旧,不肯求新,但青歌赛似乎不是这样。从一开始,青歌赛就一直在变。第一届的青歌赛在一片混沌中成名,到1986年第二届的时候,各种流派开始有了自己的擂台,专业和业余也有了分别,这一格局,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成为了青歌赛的经典模板。也是在这一届,青歌赛由录播改为现场直播;2000年,大赛增设“监审组”,开辟“第二现场”,从此不再是单一现场,这也是电视节目的潮流;2004年则是青歌赛大变的一年,这一年,引入原生态唱法,随后成为青歌赛正式的比赛项目,这也是自1986年以来第一次对比赛项目进行改变;2008年,青歌赛首次设立“合唱”赛项;而在今年,组委会又推出流行组与电声乐队同台合作,民族组选唱经典民歌和合唱组增加表演环节等一系列创新之举……
然而,这却改变不了青歌赛堕落的现实。对于青歌赛来说,这是一个不能承受的结果,而对于无数青歌赛的观众来说,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结局。至于原因,除了舞美和包装不足外,或许还有更多的深层因素……
青歌赛的得与失
本届青歌赛已经结束,依旧是批评声一片,文化素质考核的雷人回答也依旧是观众最喜欢的环节。
批评者不满青歌赛,究其原因,无非三个:歌手、赛制、新奇。歌手方面,王丽达、常思思、泽旺多吉、陈笠笠、曹芙嘉等一大批青歌赛的“老歌手”再次出现,占据半壁江山,新面孔不仅人数少,而且受到老歌手的天然压制,因为老歌手的知名度显然要远远高于新人。以王丽达为例,王丽达最早参加青歌赛是2000年,获得“银屏奖”,此后两届连续获得银奖,直到今年获得金奖,她的青歌赛历程,已然十年,十年比赛,自然是老面孔,十年得奖,却未成名,这也不能不说是青歌赛和王丽达的悲哀了。“老面孔”屡屡与新人抢台,让新人出头的机会更少,比如湖北原本还有一个杀手锏——民族唱法“长辫子组合”。无奈“回炉生”人数多、实力强,“长辫子组合”最终无缘6强。
另外一个赛制遗憾,则是“回避制”,评委回避早就喊了多年,今年终于变成现实,然而,现实是评委“回而不避”,应该回避的评委依然“坐镇”在评委席上,现场评分的压力仍在,难怪韩红担任副团长的空政文工团的成绩遭舆论质疑。
其三是新,赛制不新,选手不新,更关键的是,唱法也不新。除了原生态之外,民族、美声、流行三大板块歌手几乎是“千人一喉”,众多选手的唱法如出一辙,就连服装也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自然也就没有感染力,观众不满,评委也不满。
瑕疵种种,是青歌赛招来批评的主要原因。然而,在我看来,其实青歌赛远远没有那么不堪,以这一届为例,不管如何评价,青歌赛仍旧毫无疑问是国内规模最大、专业水准最高的歌唱比赛。
首先是歌手,从没有任何一个比赛,可以会聚全国范围内这么多的专业歌手和优秀歌手,青歌赛曾经造就了无数明星,如今,虽然在这一点上已经不复昔日,但它的选手仍旧是国内顶尖水准的。不能成名的原因并非水准不够,而是市场原因。
其次是全面,青歌赛的项目几乎涵盖了大部分唱法,民族、美声、流行三大项目不仅包括专业的音乐领域,也包括了时代音乐的特质,原生态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音乐中的瑰宝。
或许正因为它的全,所以它遭受的批评自然也最多,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它对所有人都适用,所有人都可以评论,倘若青歌赛只有其中一项,又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关注?
青歌赛,不曾高雅
很多人认为青歌赛曲高和寡,太高雅了,所以不被俗人认同。其实错了,青歌赛从不曾高雅,它一直都站在通俗的一面。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青歌赛就一直占据着中国电视银屏,倘若高雅,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成绩?
只不过,青歌赛过于专业的评判和精英意识的操作,渐渐地凸显出了权力意识的膨胀,这让很多观众不能接受。
有人提出,青歌赛的观众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观众不喜欢,一位网友的留言则很明白:“专家评委充满专业口味的评判,文化素质测试如授课般,这样的氛围让青歌赛如何亲近荧屏前的年轻人?如今更多人热衷参与、互动,包括通过网络等快捷便利的方式表达欣赏与异议,面对E时代的观众,青歌赛应该考虑走出相对封闭的比赛模式,思考进行更大的改变和调整。让它到了30周年、50周年的时候,还是热爱音乐的大众的热门话题。”
专业的评判,文化素质的考核并非曲高和寡的证据。专业不受欢迎,是这个浮躁时代的错,而非音乐本身的错,在任何时候,追求专业,追求精良都不是错,也不是被人冷落的原因。年轻人受不了青歌赛,或许是这个时代本身的原因。
谁能起死回生
然而,不管给青歌赛什么样的评价,在这个时代,它的堕落却无可否认,很多人在为青歌赛寻找起死回生的良方,但这个良方并不易得。
青歌赛起源于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人们除了电视,没有更多的娱乐方式,而在电视上,除了新闻和电视剧,也没有更多的综艺节目可以选择,因此,青歌赛的横空出世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整个社会娱乐的焦点。在这一点上,其实不算是青歌赛的功劳,它最多只是借势,碰上了好年代而已。时代发展到今天,娱乐已经非常繁荣,不说电视之外有无数的娱乐方式,仅说电视本身,央视早已经不能一家独占,各种各样的电视台,花样繁多的综艺节目遍地开花,必然会分流观众,甚至有时候会造成审美疲劳,即便是再精彩的节目,也不会有当年的激动和迷恋了。
在市场时代,一个歌手的成名,远远不止上电视那么简单。这个时代新人层出不穷,没有专业的市场操作,没有对歌手的深度包装和开发,必然的结果就是昙花一现,再无声响。在这一点上,很多选秀节目要做得更好,虽然他们的歌手大多没什么水准,但是他们有专业的市场操作,这使得他们的歌手能够真正站立在乐坛上。而青歌赛唱完就自己回家的模式显然已经无法再适应如今的市场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青歌赛的造星有正确的开始,但却没有正确的结束,而选秀节目则相反,有正确结束,却没有正确的开始。
无可否认,青歌赛在追求音乐本质的道路上一直在创新,一直在完善。但是它却从根本上忽略了市场的力量,当年青歌赛的选手能成为巨星,只是因为时代的原因,是受益于市场不完善的结果。在今天市场完善的时代,青歌赛的选手无法再成为明星,没有更加长远的音乐之路可走,也是青歌赛不重市场的必然结果。
26年的青歌赛历程,让人们见到了一个神话的创作过程,同时也见证了神话的衰落。青歌赛走到今天,需要改变的并非是它本身,而是它对于市场的认识,对于时代的态度。它坚守音乐,让人感动,却因此失去市场,也让人遗憾。在这个充满悖论的时代,如何才能在音乐的本质和市场之间寻找一条适合它的道路,或许是决定青歌赛还能走多远的基础。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