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君婷仙:步履不停,从残奥冠军到地方助残工作者的接力之路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文梅 见习记者 李氏琼 北京报道
贾君婷仙,江西萍乡人,残奥运动员。她先天性失明,但运动天赋良好。
小时候,贾君婷仙去残联办理残疾人证时,正好遇上江西省残联来萍乡招收运动员,在一位工作人员的热心推荐下,贾君婷仙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测试。
2003年,入选国家队。
2016年,在里约热内卢残奥会上夺得女子T11-T13级4×100米接力项目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
2017年,在退役之际选择发展未来城市的时候,去过国内外多城市的贾君婷仙选择回到家乡。
“对我来说,萍乡不是一个更轻松的工作地或者公益展示平台,它是生我长我的地方,是我的根。从小到大,我在萍乡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所以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回报他们。退役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选择了萍乡。”贾君婷仙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若把萍乡比作榕树,贾君婷仙则如同榕树上长出来的“气根”,仰赖大树母体的滋养,她在运动赛场上奋力拼搏。当她回到萍乡,从残奥冠军转型为地方助残工作者后,生命根系真正触地,她开始不断向下扎根,从事盲人教育工作、积极建言献策,让大树母体越长越粗,让上面的叶子越来越繁茂。她仰赖大树,而后成为大树的一部分。
做一名特校教师,满足最基础的需求
回到萍乡后,贾君婷仙有医院、残联和特殊教育学校三个就业选择——在医院收入更高,在残联条件更好,但她最后选择了萍乡市特殊教育学校。她说:“我经历过盲童这个年纪会遇到的所有困难和不便,因此当一名特教老师更适合我。希望那些和我一样有视障的孩子,在萍乡就能接受到好的教育,尽快尽早融入社会大家庭。”
一开始,贾君婷仙的班上只有两名从没学过盲文的视障儿童,单人授课也几乎是常态,她拿出在国家队的那股拼劲儿狠劲儿,埋头钻研业务,主动向学校提出增设盲文、形体纠正和定向行走等课程。资源匮乏,就发挥创造力,用茶叶盒、吸铁石等自制教具,手把手耐心教导。三个月内,她的两名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盲文读写能力。
后来,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学校教学资源逐渐丰富,有了盲文打印机、盲用点显器等专业设备。贾君婷仙“看到”技术对盲童学习瓶颈的突破作用,积极对接社会各界资源,从中国盲文图书馆借来“文星盲文电脑”“阳光听书郎”等特殊设备,给萍乡视障儿童更好的学习体验,助推“春苗拔节生长”。
贾君婷仙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规保障了残疾人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社会对视障群体的认知也从“同情”转向“认可其潜能”。所以她秉持着“我看不清世界,但世界能够看见我”的信念,在教学中也尽可能多地让盲童参与主流赛事,感受生活美好。
2022年6月,受中国传媒大学首位盲人研究生董丽娜经历的鼓舞和启发,贾君婷仙联合特校专业老师,让盲童们学习朗诵。2023年第七届金龟子国际儿童艺术节全国百强朗诵比赛中,她的学生一路从萍乡走向省级特金奖,最终在全国总决赛中斩获两枚金牌。
现在,贾君婷仙直接指导的学生有12名,再加上她在萍乡市残联盲协组织举办的国家通用盲文培训班上的学生,累计超过百名。
贾君婷仙并不满足于此,她认为,教育是残障人士自助的第一步。“教育筑基,就业造血”,人生的无障碍发展还需要考虑就业的问题。贾君婷仙也会为班上的每一个孩子规划未来,“学生有了就业岗位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毕业,我的使命也才算圆满完成。当特教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越来越少,永远都没有其他老师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她这样说。
在一件件小事中助推无障碍环境建设
课堂外,如何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让他们融入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关注他们身边每一件“不便利”的小事,收集反馈并迅速行动起来,一点一点来就会有大改变。
2021年,贾君婷仙推动盲人携带导盲犬、残障人士携带辅助犬的合法权利写入《萍乡市养犬管理条例》。
2022年,贾君婷仙作为政协萍乡市第十四届一次会议委员提出“关于萍乡市人行斑马线红绿灯设置语音通行提示”的意见建议。该提案被列入2022年萍乡市20件重点民生实事。
2023年,贾君婷仙提倡公交车无障碍系统升级,利用手机软件预约功能与蓝牙定位技术,实现“一键联动站台、车辆与盲人用户”的智慧出行闭环。
连续几年能够推动萍乡政府增设对残障人士友好的措施,并不容易。
“我刚退役回到江西萍乡老家的时候,为了适应工作,我申请到了一只导盲犬爱莎。”贾君婷仙讲述说,一开始,无论是乘坐公共交通还是网约车,很多司机拒载导盲犬。出门前,她常常会试探性地祈祷,祈祷遇到一位有爱心的司机。有一次和司机争执了20多分钟,后来,已经不在乎能不能上车,只想给司机普及导盲犬这类知识。但是司机很固执,甚至报了警,警察前后调解了近两个小时,事情才得以解决。
后来,她决定“死磕到底”。贾君婷仙向滴滴公司投诉了这位强硬的司机,“我那股劲儿上来了,就是想要把司机们的错误认识扭转一下。”她的投诉很快就得到了滴滴公司的回应——2020年12月初,滴滴出行在萍乡开通了“导盲犬无障碍出行”服务。
贾君婷仙也不用以战斗姿态打车了,她和司机沟通得更多:会让司机看爱莎蜷缩在座位下的乖巧姿态,会和司机讲述爱莎的生活,也会在下车后邀请司机跟爱莎互动,让司机们知道、了解导盲犬。
“萍乡市人行斑马线红绿灯设置语音通行提示”这项工作同样不容易,过程曲折,耗时两年多。需要调研了解情况、整理报告提交相关部门、邀请志愿者沟通、商请专家论证、向政协提交提案等等一系列活动,其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反复论证,才能确保最后提案能够通过。
之前短跑训练中的“分秒必争”教会了她要有目标感和执行力,要有精准性和耐力,这种特质她从赛场延续到了公益场。
不过,显性障碍的解决并不是无障碍建设的终点。
从切身利益出发,她认为社会公共空间环境中的隐性障碍——信息无障碍,是最亟须突破的。比如,一些公共场所缺乏盲文标识或语音提示系统,视障者无法获取必要的信息指引,主要原因在于“想不到”,意识上的缺失就是一种“看不见的壁垒”,它往往比物理障碍更难克服。贾君婷仙对《华夏时报》记者讲述:“我们克服显性障碍的目的是让信息无障碍,观念不缺失。希望未来有更多好的数字化观念能够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更多残障人士受益。”
根据中国残联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1700万名视力障碍人士,这意味着他们的需求、隐痛、困境并不是细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是重大进步,但关键在于落实。因为法律是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最有力的武器。”贾君婷仙说,需要一步步把法律精神细化为具体方案,让条款不仅仅是条款,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过有力量感和呼吸感的生活
“残奥会是我圆梦的地方,也是我重新开始的地方”。在获得里约残奥会金牌后,贾君婷仙因伤退役,回到萍乡。在萍乡,她和丈夫李小文两人相互扶持,扎实做事,有了自己的小幸福。
在沟通采访过程中,无论是给贾君婷仙打电话还是发微信,她都能很快收到回复,还能发过来表情。记者看到,她还会转发萍乡及全国其他地方有关残障人士的动态;也会在视频号中分享女儿帮她拿东西、帮她解说彩虹什么样子的细碎日常。
贾君婷仙的生活有力量感,也有呼吸感。
“我的工作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丈夫有一半作用。我退役后参加的重要活动,他都有陪伴。”贾君婷仙讲述,“我们在工作中形成了很好的分工与互补,我擅长与人沟通,负责对外联络、活动策划以及与相关部门的对接;他注重细节和执行,负责具体实施和后勤保障,比如物资筹备、场地协调等。我们性格上也互补,我偏感性,想法多但有时不够冷静;他理性稳重,能在我冲动时给予冷静分析。这种差异与默契,让我们在助残这条路上既是伴侣,也是最好的战友。”
借助女儿的视角,贾君婷仙也意识到“共情教育”对下一代人培养助残观念的重要性。近几年,她会女儿体验盲道、参加特校盲童活动……考虑如何在不同代际间接续做好无障碍环境建设工作。
如今,贾君婷仙退役后回到萍乡已经九年。
九年里,凭借“念兹在兹”的乡土情怀,她成果满满。2019年,贾君婷仙获得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表彰,被萍乡市委宣传部、萍乡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账号“萍乡发布”认证为萍乡骄傲。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