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它写诗——第三届“以诗之名·让珍稀被珍惜”活动诗意启幕

作者:周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5-04-30 18:28:44

摘要:4月26日,“比大熊猫更濒危的动物全国仅剩1只”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为它写诗——第三届“以诗之名·让珍稀被珍惜”活动诗意启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北京报道

4月26日,“比大熊猫更濒危的动物全国仅剩1只”这一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描述的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鳖。4月29日,记者点开“以诗之名·让珍稀被珍惜”活动的诗歌征集官方页面,再次看到斑鳖的身影。

因为珍稀,所以珍惜。为呼吁认识珍稀物种、守护诗意自然,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第三届“以诗之名·让珍稀被珍惜”主题活动于2025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启动。活动由《诗刊》社、CM公益传播发起,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支持。

“截至4月29日,我们已收到诗歌投稿篇百余篇。”相关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我们向全国发出邀请——以诗意叩击山海,以珍稀物种的名称作为诗歌标题,为珍稀物种创作诗歌,让珍稀物种被看见、被珍惜,在寻常生活中感受生命之间的脉动。

斑鳖之殇:当“不知道”成为种群消亡的推手

“我是一只斑鳖,我的族群,生活在这颗蓝色星球存活了2。7亿年,如今,全球存活个体不足3只,我将消失在这个人类时代,也许人可以复制关于我的图片与视频,却永远无法复刻我身上的暗橄榄绿色,大自然赋予形成横竖交织的线纹,未来人类将继续主宰这个世界,用规则与文化去决定和选择千千万万物种被剥夺的命运,或许,下一个2。7亿年人类将承受无尽的孤独。”在活动的诗歌征集官方页面,《华夏时报》记者看到了这首名为《斑鳖》的诗。

2.png

《斑鳖》诗歌征集官方页面截图

一首小诗,寥寥数语,背后却是一个种群面临灭绝的残酷真相。

斑鳖又名斯氏鳖。背盘长36—57厘米,背盘宽度仅略小于长度,几近圆形。斑鳖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之一。

记者了解获悉,在2019年之前,全球已知存活斑鳖有4只,其中苏州有一雌一雄2只,越南有一雌一雄2只。然而,2019年4月13日,中国最后1只雌性斑鳖在苏州动物园人工授精时死亡。2023年5月,越南当地媒体也发布消息称,越南有关负责人确认,东莫湖发现一只死亡斑鳖,从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这只死亡的斑鳖很可能就是那只唯一的雌性。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资料显示,苏州动物园的雄性斑鳖背甲和生殖器有严重的伤痕,造成了终身残疾,无法自然授精。“对极度濒危的斑鳖来说,这是一个灾难性的损失。”中国动物园协会总工程师刘农林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截至4月29日,记者在官网看到了3首为斑鳖而写的诗。这个濒临灭绝的物种,因为这场活动,被至少看见了3次。

但是,靠写诗救得了濒危动物吗?

“不认识则无感,不关注则不会保护。”活动相关负责人多次向记者强调这句话。

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陈怀庆此前发文指出,斑鳖保护不力的直接原因正是在于保护得太晚,人类开始有所行动时,它们的野生种群已经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而人类对于这个物种又几乎一无所知,之后无论是就地保护野生个体还是人工圈养繁育都是步履维艰,杯水车薪。

然而还不止斑鳖,很多处境艰难的珍稀物种并不为人类所熟知,更无从谈保护。

栗喉蜂虎、黑脸琵鹭、儒艮、冠斑犀鸟、普氏原羚、枝脉蕨、普陀鹅耳枥、桧叶白发藓……记者依次翻阅官方页面的部分诗歌投稿,看到很多不曾耳闻的珍稀物种的名字。

“诗歌本身不是目的,唤醒守护珍稀物种的意识才是最大的心愿。我们希望诸多处境艰难且不为人类所熟知的珍稀物种,可以被看见、被关注、被珍惜。”活动相关负责人说道。

多方共创,跨界推动珍稀物种守护声浪

“以诗之名·让珍稀被珍惜”活动于2023年正式发起至今,持续通过诗歌创作、诗歌展览、互动打卡装置、公益传播倡导等多种形式,呼吁人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和重视。

记者了解到,在2025年“世界地球日”前后,发起方与厦门园林植物园进行联动共创,厦门市政体育协办,以厦门植物园为主要线下阵地,借由互联网,开展诗歌创作与征集、珍稀物种诗歌展、互动打卡装置等,并配合#以诗之名让珍稀被珍惜#微博话题及KOL参与发声倡导等系列的线上线下活动。

6.png

发起方于4月20日上线诗歌征集H5专题页,进行“以诗之名·让珍稀被珍惜”植物园专场诗歌征集,向全国公众发出邀请——为珍稀物种写诗,让珍稀的美好被看见。有别于往届通过邮件接收稿件这一传统方式,采用H5专题页征集诗歌可以让更多投稿作品被阅读与传播。征集时间将持续至6月5日。

另外,往届优秀诗作化作厦门园林植物园南洋杉草坪上的布幔,或现身艺术静态装置,与来往的游客碰撞心灵火花。同时,游客还可以参与“万人拼贴诗”活动,选择喜欢或者感动自己的往届诗歌,在展板上拼贴。

生物多样性保护,每个人都是倡导者、参与者和捍卫者。为了鼓励更多公众关注和参与保护地球生态与生物多样性,发起方跨界推动珍稀物种的守护声浪。

发起方特邀演员刘敏涛、朱亚文、贾乃亮、张彬彬、牛骏峰担任活动公益传播大使,在社交平台表达公益理念,呼吁保护珍稀物种,守护诗意自然,让“流量时代”多一份诗意注脚。同时,5位公益传播大使将与第一届活动特邀诗人陈年喜、王计兵、苏笑嫣共同担任有声海报诗歌朗读者,用声音与珍稀物种同频共振。

8.png

除了网络传播和植物园线下活动,在天虹的支持下,诗意的保护力量将传递至其旗下的98家购物中心,跨越7省35城,公益传播大使的主题公益海报将在其450多块室内外大屏与室内电视屏上进行为期7天的高频轮播。另外,牧鲸公益支持全国近50家保利影院的LED屏与多面厦门火车站LED屏投放公益海报。让珍稀物种保护议题抵达更多人的视野,用更多曝光对抗忽视和遗忘。

每一次看见、每一份关注、每一种行动,都会成为燎原的星火,照亮在黑暗中前行、生长的珍稀物种,让它们能永远保持生命的律动。

发起方表示,本届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所有默默守护地球、保护珍稀物种的行动者的支持,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自然之友、《华夏时报》等公益伙伴和媒体的传播与呼吁支持。自然有诗,荒野有歌,万物有灵,我们期待更多共创伙伴加入守护的阵营,传递公益的火种,唤醒更多人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责任编辑:刘锦平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