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评:新认识,新动能,新力量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尤其,当这种新的信心来自上下一心,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都能感同身受的时候,所能激发出来的新动能,是无与伦比的,所能带动起来的新力量,也不可估量。
2025年全国两会,李强总理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就明确了“坚定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这种信心,来自2024年,面对多重困难挑战,GDP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来之不易的成绩;这种信心,更加体现在2025年,尽管还将面对新的挑战,GDP的预定目标依然是牢牢地钉在了5%左右上。
这样一个5%左右的GDP预定目标,回应了市场的呼应,更给予了市场信心,说明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市场以及超级制造强国的基础之上,只要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到位,只要能激发出企业家精神,实现一个中高速度的增长,依然是完全可及的目标。
我们可以把这种新的信心,分解成新认识,新动能,新力量三个部分来加深认识。
新的信心和决心,首先,来自一个新认识,一个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的深化认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明了这种认识的来源,那就是“坚决贯彻落实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的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明显回升,社会信心有效提振”,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这样一个规律性的认识就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总供给和总需求、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
正是出于对这几组重要关系的认识,今年的财政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
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超出以往,这种积极体现在力度更大、节奏更快、方式更多、结构更优;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更是提及了“以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振消费以及民营、小微企业等的支持”。
新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看,来自对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的把握,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被当作了首要的任务。稳定经济,促进增长,开始强化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个全新的概念出现了,那就是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侧上,拉动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被放置在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上,这不仅是一个经济大国实现经济内循环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实惠落在劳动参与者同时也是消费者身上的必经之途。
最后,新的信心和决心,来自于一种新的力量,一种市场自生自发而迸发出来的创新的力量,一种突破性的真正意义上的新质生产力。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这些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新质生产力,不仅要落实在科技创新的突破上,更是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有巨大市场需求的创新科技产品上。2024年的成绩单,我们可以有“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那么2025年的成绩单,在中国版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条件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有AI手机、AI电脑和智能机器人的市场突破,答案应该是肯定的,AI新时代已经来临。
更进一步看,新质生产力的突破从何而来,还是要落在“投资于人”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分解到每一步具体的操作上,还是要把人的位置放在第一位。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同时,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这些都是科技创新之本,是供给侧源源不断地迸发出各种突破性创新产品的根基所在。
有了在政府和市场有效互动上,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新认识;有了对于需求侧,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新动能的撬动;有了对于供给侧,科技创新新力量的耐心培养和激发,新的信心和决心自然而然就成为一种全社会的共识。
尽管,前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有待突破,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外部环境问题有待化解,但是,对中国经济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决心,只会越来越积聚,并且变得越来越强大。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