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流向居民存款,资金空转有所好转
冉学东
2月18日,债券市场大幅调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67%上涨突破1.70%,最高摸到1.7025%,接着市场开始回升,收益率有所下行,后半天差不多收复失地。30年期国债收益率涨破1.90%。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月5日开始上涨,当时的收益率在1.6%附近,10个交易日最高上涨10个基点,30年期收益率也上涨10个基点。
市场如此调整,与央行公开市场的操作有关。18日,央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4892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5%。今日公开市场有330亿元逆回购和5000亿元MLF到期,净回笼438亿元。
近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整体维持净回笼,这也是近期流动性偏紧的原因之一。Wind资讯数据显示,自2月5日至2月17日(2月1日—4日为春节假期),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累计净回笼资金达16207亿元。
央行如此操作显示了央行的用意:监管层正在采取多重措施,遏制长债收益率过快下行势头。因为本周对于资金面紧张的因素是明显的:首先一个因素是政府债发行提速,政府债供给压力增加,本周净缴款超5000亿元,规模较上周大幅增长约2500亿元。第二个因素是本周还迎来税期,纳税申报截止日推迟至20日,随后迎走款高峰。
市场的紧张从银行间利率上反映出来,18日银行间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上涨28%以上,到了2.3463%,而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只有1.5%,利差悬殊,可见目前央行的态度。
当然,市场调整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是,前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过快,对于央行降息降准的预期太早,市场过度透支降息降准的预期。当10年国债收益率到1.6%,就意味着央行的操作利率将大幅下降。但是最近从各方面的综合判断,央行短期内降息降准的预期下降,且银行间的回购利率远超过OMO1.5%的利率。
央行在近期发表的2024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专栏论述公开市场操作的低位,文中称:202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明示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当前的政策利率,将操作方式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逆回购利率不再是中标结果,而是由央行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确定,以此推动货币政策框架向价格型调控转型。
未来央行是否会继续维持市场收益率上涨呢?如果说央行的操作是以汇率和抑制自己空转为主题的话,目前这两个因素有所缓解。
首先,人民币汇率目前已经趋于稳定,去年年末美元的强劲升值已经结束,人民币大幅升值到7.26附近,汇率压力大大减轻。
同时,1月份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1.66万亿元,可能与春节期间消费取现有关,更可能的因素是,由于债券收益率下行较多,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行,投资吸引力大幅下降,许多居民可能选择套现,回流存款账户。
由于2024年春节是2月份,2024年2月份比1月份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存款增加了10898亿元,今年春节是1月份,今年1月份比去年12月份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减少了13772亿元。相比而言,资金流入非银金融机构的势头已经大大缓解。
去年春节,居民存款增加了32011万亿元,今年春节期间居民存款新增5.52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可见春节期间,有巨量的非银金融机构存款流入了居民存款。同时,1月份现金类理财产品的规模下降大约1万亿元,货币基金的规模数据尚未公布,估计大概率规模还会减少。
这是长期收益率下行带来的反噬,不用央行挤水分,就能够缓解资金空转的问题。
由于宏观数据仍然偏弱,房地产复苏的趋势尚未确立,央行在稳定长期收益率的基础上,不会继续让其大幅上涨。因此,下半月可能将会继续恢复净投放,但是降息降准可能还需要“择机”。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