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深圳难题:变乖的孩子还能制造惊喜吗?

作者:陈小瑛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6-18 19:51:55

摘要:深圳难题:变乖的孩子还能制造惊喜吗?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陈小瑛 深圳报道

   深圳二线关不仅仅是有形的边界线、防护网、隔离带,更是人们心理上的防线,深圳长期的二元体制管理,致使关内外发展差距甚远。而这也成了深圳发展最大的枷锁。
    在期待了14年后,2010年7月1日,深圳特区终于将扩充至宝安、龙岗区。特区面积从391.71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市面积1948.69平方公里,约为香港面积1103平方公里的近两倍。
    而面对特区不“特”的窘境,能否开启又一个30年的深圳奇迹,依然是摆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首要且注定很难实现的难题。
深圳还“特”吗?
    在深圳特区30岁生日到来之际,国务院给深圳准备了一份重礼,从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将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
    “扩容最大的不同是,关外也将拥有特区立法权。”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宋丁教授对本报记者说,至此,深圳实现了经济上独立、立法权独立,这两项不再归广东省管,对于深圳来说意义重大。
    深圳市法制研究所所长周成新表示,到2009年底止,深圳现行有效的法规162件。其中经济特区法规121件,较大市法规41件,特区法规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调整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一类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
    但深圳市社科院城市营运中心主任高海燕认为,特区立法权通常只是在重大改革突破探索时才用到,其他省市如海南、珠海、厦门、汕头等经济特区也拥有特区立法权。
    “不是有没有用,而是敢不敢用的问题。”高海燕说,立法权有两种,一是特区立法权,用于敢闯敢试的改革,二是较大市立法权,近十年来,深圳所作的探索都是用较大市立法权就可解决的事,并没有真正用足特区立法权。
    回顾深圳建立特区30年来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事件,改革最显著的是开创初期。1982年开始,深圳在全国率先进行物价体制改革试验,第一个取消了各类票证,终结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近40年的票证制度;1983年7月8日,深圳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今“中国宝安”)发行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只股票。1983年8月,市政府颁布《深圳市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这使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的城市。1987年12月,率先开放土地市场,土地拍卖“第一槌”引发新中国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一场革命”,1988年4月宪法就此修改了有关条款。
    这其中许多改革,是在先于当时法律的情况下做出的成功探索。但今天,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似乎渐行渐远。
    2003年开始,深圳开启全面城市化改造实验样本,一次性将农用地转为国有用地,后以被批复“深圳做法,缺乏法律依据,下不为例”收尾,而实现了100%城市化的深圳,后来也因此留下许多后遗症。
    “今天的深圳已经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不敢随便改革。”高海燕毫不讳言地对记者说。
一体化难题
    “我想从下月起,关内外居民首先会感觉到心理的距离拉近了。”龙岗区区长张备在回答扩容对百姓有何实惠时说。宝安区区长李文龙则表示,水资源、广电、交通整合后,公交票价等可实现同城同价,切实降低了老百姓生活成本。
    这些只是关系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但特区扩容并没有达到制度上完全的统一,尚存在较大缺陷,吸引高新企业进入宝安、龙岗投资的动力明显不足。
    《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务院通知,经济特区内在2008年1月1日之后新设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特区内的经济所得,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但此次国务院就广东省《关于延伸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请示》批复中指出,深圳市宝安、龙岗两区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不享受上述过渡性税收优惠政策。
    高海燕对本报记者表示:“关外企业享受不到税收优惠政策,扩容对投资就没吸引力了。”
    深圳大学特区研究室主任钟坚告诉记者,特区扩容的象征性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深圳未来规划是想按照新加坡模式,将制造加工等附加值低的工业慢慢外移。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主任王芃指出,特区新型经济要发展,需要土地,下一步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土地确权,当务之急是尽快解决所有历史遗留问题。
    但高海燕称,不要过分寄希望于土地资源,其实大部分土地已经被瓜分完毕,深圳可供出让的土地面积只剩下142平方公里,按照每年十平方公里左右的消化量来看,十年就能出让完。
    宝安区松岗街道办宣传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城市改造升级,一体化后村民赔偿要求也会抬高,关外城中村改造难度加大。“之前可能300万补偿金能拆一栋,关外划入特区后,没有3000万可能都拆不了。”
    此外,人才北上和东去流失严重,越来越成为深圳持续发展的瓶颈,以富士康为首的制造和加工企业正在加快迁出深圳,人口红利慢慢消失,转型来得太快,让深圳市政府有点措手不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