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近文物与残疾人距离!残疾人非遗作品亮相故宫文创融合馆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12-02 18:09:01

摘要:残疾人应享有平等的文化参与机会,故宫文创融合馆既是文化传播的平台,也是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窗口。故宫博物院秉承“文创向善”的理念,进一步推动文化与公益深度融合,探索更多公益文化相结合,具有示范意义创新实践案例,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惠及更多人群,让中华文化的光辉不仅照耀历史,也温暖每一个人。

拉近文物与残疾人距离!残疾人非遗作品亮相故宫文创融合馆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围巾很漂亮,它不光温暖了我自己,还帮助了残疾人。”

12月1日,在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故宫文创融合馆开馆暨残疾人“走进文化殿堂 感受故宫魅力”活动在故宫博物院举行。

一名刚刚购买了红色围巾的游客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第一眼看到围巾时,单纯觉得它的颜色跟故宫很搭,经介绍才得知围巾出自残疾人之手,心里更增添了一层温暖。

据记者了解,故宫文创融合馆是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残联共同筹办的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展览展示馆,融合馆秉持“通用设计”理念和建设“活力故宫”要求,致力于打造无障碍文化体验空间。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残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卫星,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司长满宏卫,龙湖集团执行董事兼龙湖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沈鹰等出席开馆仪式并揭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跃工致欢迎辞。

微信图片_20241202164556.jpg

秉承“文创向善”的理念

该馆位于故宫博物院内交泰殿东侧,馆内分文创售卖文化体验和多功能研学三大区域。文创售卖区将长期为全国残疾人非遗传承人提供文创产品展示和售卖,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残疾人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文化体验区融入了多种创新互动形式,通过听觉、触觉、视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让残疾人特别是盲人在触摸历史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让残疾人朋友可感、可知、可参与,拉近文物与残疾人距离;多功能研学区将不间断播放故宫介绍、残疾人事业介绍等,开展面向残疾人书画家、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残疾人儿童等研学活动,让残疾人深入了解灿烂的青铜文明,知晓青铜器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彰显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力。

王跃工表示,残疾人应享有平等的文化参与机会,故宫文创融合馆既是文化传播的平台,也是社会支持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窗口。故宫博物院秉承“文创向善”的理念,进一步推动文化与公益深度融合,探索更多公益文化相结合,具有示范意义创新实践案例,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惠及更多人群,让中华文化的光辉不仅照耀历史,也温暖每一个人。

微信图片_20241202164651.jpg

在文创售卖区,来自天津、湖南、四川、重庆四地的残疾人非遗作品进行了集中展示。

彝族作品《华韵彝裳》和《彝韵抱枕》,以精湛技艺呈现了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与独特的艺术魅力;盘扣作品如《十二花神胸针》和《福禄双全》书签,结合盘扣工艺与民俗文化,展现了现代创意与传统手工技艺的融合;羌绣《锦绣年华》和《献礼中非论坛》,寓意吉祥幸福,传递了浓厚的民族情感;蜀绣作品《双面异色睡莲锦鲤》和《花开淡墨痕》笔筒,将水墨画元素与刺绣技艺巧妙融合,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

感知故宫文化魅力

在文化体验区,北京市盲人学校的孩子们通过声音装置,聆听故宫中轴线上的钟声、鼓声,触摸琉璃正吻、脊兽等古建筑构件,感受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闻香体验,了解清代宫廷的用香文化,不仅丰富了视障人士的“观模”体验,深入感知故宫文化的独特魅力。

开馆仪式结束后,北京市盲校的学生和东城区残疾人代表在亲属和志愿者的陪同下,参观游览了故宫。

微信图片_20241202164717.jpg

那么,在盲童心中,故宫是什么样子的?

“故宫里有很多的房子”“故宫里有很多的文物”“故宫是个有很多故事的地方”……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

15岁的陈鑫梦来自北京市丰台区,是一名北京市盲人学校初三的学生,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故宫。

“在我的印象里,故宫是个庄严的地方,颜色应该是红色的。”小鑫梦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四岁时,她因脑积水压迫神经至盲,此后,变得不爱言语。

近年来,鑫梦经常走出家门、参加由残联或者学校组织的游览活动,就在前几天,她还参加了畅游天坛、鼓楼的活动。在鑫梦看来,这些活动让她在认识北京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认知水平,人也变得特别健谈。

残疾人“走进文化殿堂 感受故宫魅力”活动,旨为鼓励更多残疾人朋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营造平等、融合、共享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