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营残奥会金牌大省
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集训队江苏训练基地墙上的图片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南京报道
巴黎奥运会的圣火已经熄灭,残奥会的圣火即将点燃。
中国代表团收获40金、27银、24铜,共91枚奖牌,金牌总数与美国并列第一,创造境外奥运会参赛最好成绩。其中,江苏省运动员共摘得4金、5银、7铜,共16枚奖牌,获金牌数和奖牌数全面超过上届,奖牌数位居全国第一,金牌数位居全国第六,创造了江苏省运动员参加境外奥运会奖牌数历史性突破,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残疾人体育工作同样走在全国的前列,残奥会金牌数和奖牌数连续五届位居全国首位。
8月中旬,记者来到巴黎残奥会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集训队江苏训练基地探营。此次出征残奥会,江苏共有27名运动员参赛, 将分别参加田径、游泳、乒乓球、坐式排球、举重、轮椅击剑等6个大项的比赛,人数位居全国前列。参赛运动员平均年龄32岁,大赛经验丰富,有21名运动员曾经参加过残奥会,占比超四分之三。江苏运动员的比赛项目将从8月29日一直持续至9月7日,他们每一个人的背后,都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期待。他们也将在奥运五环的见证下,迸发潜能、突破自我,奏响命运最强音。
轮椅击剑是江苏的传统优势项目。今年,江苏轮椅击剑队共有六名运动员参加残奥会,占到国家队总人数的半壁江山。其中,有两位运动员是首次参加残奥会。
正在训练的仲赛春
31岁的仲赛春,曾因疫情缺战了部分积分赛事而与东京残奥会失之交臂,此次是他第一次参加残奥会。去年,他在杭州亚残运会获得了花剑个人金牌和花剑团体金牌,今年他将参加轮椅击剑的四个项目。
仲赛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因为是第一次参加巴黎奥运会,心里头肯定有点紧张。目前是赛前冲刺阶段,一直在做模拟对抗训练。期待花剑个人和花剑团体上有所突破,能拿块金牌回来。”
训练间隙,胡道亮(右)与队友就此前招数进行切磋
45岁的胡道亮已是江苏轮椅击剑队的老将,曾连续参加雅典、北京、伦敦、里约、东京五届残奥会,一路斩金夺银,此次是他第六次出征残奥会。由于年龄的原因,巴黎残奥会或许会成为他人生中参加的最后一届残奥会。
据记者了解,初次参加残奥会的仲赛春,便是胡道亮于2009年在沭阳县残联助残活动中发现的,一直并肩作战至今。本届巴黎残奥会,这“一老一小”将同现赛场,在这样的传承与传递中,中国残疾人体育的美好记忆再次被唤起。
在中国田径队投掷组江苏基地,记者看到运动员们挥汗如雨、斗志昂扬的训练场景令人动容。
中国田径队投掷组江苏基地,孙宝权(左一)与队员们在一起
第17届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田径项目投掷组教练员孙宝权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国家田径队投掷组共有26名运动员参加此次巴黎残奥会,其中,16名为女运动员,10名男运动员。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去年的12月25日开始,训练到今年的3月25;第二个阶段是从4月12日训练至今,整体训练状态很好。
正在训练的蔡秉辰
蔡秉辰是个“00后”,2001年出生时左脑出血,幸运的是智力、语言都没有受影响,但右侧身体没有知觉,导致双下肢和右上肢受影响,不能长时间走路。然而,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乐观的天性,在训练基地,记者到处都可以看到滑着轮椅、哼着歌的蔡秉辰,他的快乐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与大多数主攻田径的运动员不同,蔡秉辰是从游泳转为田径。蔡秉辰告诉记者,他本次的参赛项目是F33级铅球比赛,是第一次参加残奥会。
据记者了解,蔡秉辰年纪虽小却有不少比赛经验。2011年,年仅10岁的他经选拔进入市残疾人运动队。2023年10月,他在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田径男子标枪-F33/34中获得季军,在男子铅球F33决赛中,以12.03米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亚残运会纪录,为南京争得首枚金牌。2024年5月25日,在第11届世界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中,他以11米91的成绩获得男子铅球F33级别冠军。他告诉记者:“我已做好准备,希望在巴黎挑战自我,投出好成绩!”
正在训练的左彩云
1996年2月出生的左彩云,儿时因缺氧导致左侧小脑发育不全、大脑受损落下残疾。2015年高考结束后憧憬大学生活,于是参观了当地的一所高校广东海洋大学,在田径场看到一群跟自己年纪相仿且身有残疾的人在练习跑步和掷标枪,好奇心驱使着左彩云走向了他们,现场的残联教练看她的身体条件不错,问其是否感兴趣?左彩云肯定地点了头,并且尝试了一下,经过3个月的努力加上一股不服输的劲,她在广东省省运会获得了铅球,标枪,铁饼的冠军,此后,便于此项目结下不解之缘。
2018年全国残疾人田径锦标赛上,她获得女子F33/34级标枪决赛第二名、女子F33/34级铅球决赛第二名。本次是她第一次参加残奥会,项目是F34级铅球和标枪比赛。
据记者了解,本届巴黎残奥会,江苏共有27名运动员参赛,他们将为国出征!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