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2025年“商业航天+”市场将接近万亿元!中国民营航天优势有哪些?首席研判!|华夏新闻会客厅

作者:李墨轩 陈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8-16 22:19:20

摘要:商业航天基本可以拆分为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以及卫星遥感应用五个细分领域,各细分领域的发展阶段存在差异。

2025年“商业航天+”市场将接近万亿元!中国民营航天优势有哪些?首席研判!|华夏新闻会客厅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墨轩 陈锋 北京报道

2024年商业航天在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视中、在“千帆星座”的发射中、在航天板块的活跃中、在多家企业的大额融资中,展现出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

日前,中航证券航空航天首席分析师王宏涛做客《华夏新闻会客厅》,分析了商业航天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规模、民营航天类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还分享了商业航天在一级市场的投融资现状。

“商业航天并非一个单独的板块,更多的‘商业航天+’才是核心。”据王宏涛团队研判,2025年商业航天核心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加上关联市场整体的年度市场规模可能接近万亿元。

从民营航天的发展来看,王宏涛指出,我国民营航天类企业在卫星应用板块更为成熟,很多企业具有研发效率高,低成本以及市场化机制灵活等多个竞争优势。

王宏涛预计,未来国家队航天企业会持续加大一些科研院所孵化企业的混改力度,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提高院所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多数民营航天企业也将持续加大融资力度和频度,加速相关型号研发或者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节奏。

同时,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商业航天的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更多的“耐心资本”。

《华夏时报》: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国内商业航天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那么商业航天市场空间有多大?在哪些领域和产业链可以为商业航天带来新的增长点?

王宏涛:针对商业航天这种新兴产业市场,我们认为需要更加具体去研究,因为商业航天基本可以拆分为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卫星通信、卫星导航以及卫星遥感应用五个细分领域,各细分领域的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想得到一个相对客观合理的商业航天市场空间,需要从每个细分领域的需求侧出发,并依据行业发展情况定期动态更新。

按照我们2024年年初的研究结论判断,2025年商业航天核心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其中,卫星导航领域占比最大,占比超过50%;其次为卫星制造市场,占比15%;卫星遥感市场大概10%左右,运载火箭市场大概8%,卫星通信市场空间大概7%左右。具体数据可以参考我们发布的相关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同时,如果考虑到商业航天对其他产业赋能,产业融合带来的增量市场,也就是“商业航天+”,和“+商业航天”的关联市场空间,商业航天整体的年度市场规模可能确实要接近万亿元左右。

尽管商业航天中,市场关注度比较高的卫星互联网,即卫星通信领域相关市场规模占比目前还比较小,但其细分领域的成长性却有可能很高,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下我们对商业航天各细分领域的看法:

1. 航天发射领域,随着卫星发射需求的空前增加,“液体+可复用”火箭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航天发射的市场焦点,建议关注已实现规模化发射、参与核心环节配套,以及测运控领域中的企业。

2. 卫星制造领域,产业有望摆脱传统项目制,迎来大批量生产阶段,关注具有批产能力,低成本及产业化能力,以及在星间链路、新型电推进、卫星网络安全防护等新兴领域布局的企业。

3. 卫星通信领域,卫星互联网应用有望成为产业发展新动能,整体市场增速有望迎来历史提速拐点,关注低轨卫星互联网正式建设节奏、航空与海洋卫星互联网应用、手机直连卫星应用等方向的应用拓展。

4. 卫星导航领域,行业发展相对成熟度更高,关注产业链上游的龙头企业、中游的传统龙头企业和拓展新兴领域(如自动驾驶)的企业,以及下游布局高精度导航市场和“卫星导遥+”的企业。

5. 卫星遥感领域,行业短期仍将处于朝阳高速发展阶段,高景气下的业绩持续性意义凸显,关注客户多元化、收入结构均衡具有稀缺属性的遥感数据源的企业。

《华夏时报》:民营航天类企业出现了哪些可喜的发展?哪些领域或许有较大空间?

王宏涛:从企业发展规模来看,我国民营航天类企业在卫星应用板块更为成熟,如卫星导航领域的民营上市公司,包括华测导航、北斗星通、司南导航等等,卫星遥感领域包括航天宏图等等,卫星通信领域包括华力创通、星网宇达以及盟升电子等等。

尽管卫星制造领域与火箭发射领域目前没有民营上市公司,但大量企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银河航天、微纳星空等卫星制造企业均已经成功研制了多款卫星平台;火箭发射领域,2024年上半年,我国民营火箭公司共计完成4次发射,且实现发射零失败,包括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的首飞成功和谷神星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实现九天成功完成三次发射。截至目前,谷神星一号(含海射型)已累计成功发射13次。

整体来看,很多民营航天类企业具有研发效率高,低成本以及市场化机制灵活等多个竞争优势。在卫星应用板块,特别是一些对成本、效率比较敏感的领域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近期,可以多关注卫星互联网领域,8月6日,“G60星链”(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发射仪式在太原举行,首批18颗商业组网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千帆星座首批18颗商业组网卫星是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千帆星座第一代卫星(GEN1卫星)中的第一批次,采用上海格思航天自主研发的可堆叠型平板卫星平台,每颗卫星重300kg。未来,千帆星座将为全球用户提供低延时、高速率及高可靠性的卫星(宽带)互联网服务。

随着民营火箭企业布局卫星星座以及“G60”星座首批卫星的发射,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正式建设进程有望迎来提速,而未来伴随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正式建设的开始,低轨卫星互联网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有望迎来兑现。同时,国家也在同步推出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8月6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 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其中提到,加快修订《电信业务分类目录》,推动业务分类及界定更好满足新技术新业务发展需要,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统筹开展新型电信业务商用试点,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支持相关地区和企业有序开展业务创新。深入推进电信业务向民间资本开放,加大对民营企业参与移动通信转售等业务和服务创新的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更好地支持民营电信企业发展。

我们认为,在国内卫星通信产业下游应用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升,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的情况下,将会吸引更多民营企业进入卫星互联网应用下游服务领域,有利于加大拓展下游应用场景(如手机、汽车以及工业物联网等领域)的探索及拓展,产业市场天花板或将得到进一步抬升。

《华夏时报》:近期,民营企业在商业航天发射领域还是出现了一些事故或者发射失败事件,在商业航天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值得关注的风险?会对产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王宏涛:近期,商业航天发射领域出现了两起事故或发射失败事件,我们认为这综合体现出航天工程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可靠性要求极高的系统工程。在我们2020年发布的深度报告《新时代的中国航天》中,重点强调作为全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航天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高技术、长周期(即“四高一长”)的特征,这四个特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与航天产业高收益特征相对的高风险特征,不仅包含在了航天发射过程中,成熟型号在发射过程中仍存在未入轨的失败可能,还包含了在型号研发试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试验失败以及潜在事故风险。

对于商业航天,安全和发展同样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在发展商业航天的过程中,切不可受短期利益的驱使或不良资本的裹挟而贪功冒进,否则只会带来安全隐患、招致危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事故或者发射失败事件都再次证明商业航天是一项高风险与高收益交织并行的系统工程。我们判断,以上事件的发生在短期内,可能会引起我国民营火箭公司研制进程和航天发射的节奏的阶段性放缓。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这类事件的发生将提升社会各界对商业航天的整体认知,为商业航天投资筛选“耐心资本”,更有望进一步加速商业航天政策法规的完善,加深行业内各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有利于行业的中长期健康发展。

《华夏时报》:2024年上半年,我国商业航天一级市场备受关注,多个公司完成过亿元规模融资,能否介绍一下近年来相关的投融资情况及新的动向趋势?

王宏涛:2024年上半年,我国商业航天一级市场备受关注。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商业航天一级市场融资总额已达到103.6亿元,可以参考的数据是根据市场上一些机构的统计,2023年全年我国商业航天一级市场中实际发生的融资总额约223亿元,可以看出,经历了多年发展,资本市场对商业航天依旧保持了一个很高的关注度。

多个企业融资规模也是很大,包括“G60”实施主体上海垣信完成67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研制单位东方空间完成6亿元B轮融资,可回收运载火箭研制单位深蓝航天完成数亿元B轮、B1轮融资,航天测运控领域企业航天驭星完成近5亿元B轮及C轮融资,天兵科技完成超15亿元 C+轮融资。

当前,商业航天产业中,关注度较高的低成本运载火箭、卫星互联网等商业航天细分领域正处于由早期的研发设计过渡至实质建设落地的阶段,资金支持仍是确保商业航天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是民营航天企业,还是国家队航天企业,在低成本、可回收运载火箭研制,还是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上,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

我们预计,未来国家队航天企业也会持续加大一些科研院所孵化企业的混改力度,加强对资本市场的利用,提高院所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多数民营航天企业也将持续加大融资力度和频度,加速相关型号研发或者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节奏。

当然,考虑到商业航天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相伴相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我们也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商业航天的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更多的“耐心资本”。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公益闪耀中国-线上投票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