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无声演绎历史厚度!上海市首个红色手语宣讲团用指尖传译经典
中共一大纪念馆,彭晨炜与同伴用手语解说。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案头放着中共一大纪念馆的专业讲解稿,彭晨炜时不时地翻动这些稿纸,熟悉讲解内容,随时准备“上岗”。
彭晨炜是上海市第四聋校的老师,教授7年级和9年级的数学。同时,她也是学校的德育教导员。20年前,彭晨炜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来到第四聋校时,她只会入门级的手语,“我只在大三实习时接触过特殊教育”。
虽然大多数听障孩子佩戴助听设备后,能够用生活语言进行交流,但部分听障孩子听觉效果仍需要辅助手语来理解语言文字,这就逼着彭晨炜学习新技能。入职第四聋校后,她从头开始学习手语,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考出了中国手语翻译员高级证书。
据记者了解,2023年3月1日起,《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区残联联合一大会址管理办、上海市第四聋校,成立了黄浦区“手语红色宣讲团”。同年7月1日,首次亮相中共一大纪念馆,为传承红色基因开辟了新的渠道。
逐字打磨,力求精准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彭晨炜依然历历在目。
“那天的情景至今难忘。”因为是建党纪念日,中共一大纪念馆组织了十多场系列活动,全市首个面向听障人士推出的手语讲解专场是其中之一。
接到任务后,第四聋校从教师中选出4人组成团队。“我们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准备,下了很大功夫。”在拿到一大纪念馆提供的专业讲解稿后,团队成员先是逐字逐句认真研读,熟悉、理解内容,并根据国家通用手语对讲解稿的手语翻译用词进行讨论与确定。历史事件中的专有名词该怎么翻译?团队花费了大量时间查询相关资料,对平时不太使用的字、词、句进行逐一校正、打磨。
此外,团队还利用中共一大纪念馆每周一天的闭馆时间,到馆内“踩点”,向馆内讲解员请教路线和讲解重点,为了将展品文物与讲解稿准确对应,彭晨炜和伙伴们一遍遍走位定位、定讲解词、定手语,做足了功课。
“七一”当天,25名听障观众如约来到一大纪念馆,彭晨炜主翻、搭档配合。观众时而紧盯彭晨炜翻飞的手指,时而顺着她的指引或停留或前行,时不时还与她交流。
尽管讲解时长只有半小时,事前也做了充分准备,但结束后她们仍然累出了汗水,“当天馆内人很多,潮水似的一批接着一批。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讲解员跟进,只有我们是安静的。”
拉近受众距离
首场手语讲解结束后,团队听到了两种声音。
一种是感激,“我们聋人第一次通过手语讲解,重温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的奋斗历程,感悟伟大建党精神。拉近了展品文物与听障人士的距离,丰富了观展体验。”
另一种是建议,“你的手语太‘文’了,有些我们看不懂。”原来,聋人的语法习惯与普通的汉语不同,不能简单直译。
于是,团队专门请来聋人研讨,用他们熟悉的手势语法进行讲解。在彭晨炜眼里,聋人跟健全人一样聪慧,“在特定环境中,有些词汇约定俗成,只要一个动作他们就能明白。”彭晨炜称,比如在特定场景中,说到陈独秀,只需用右手从后向前拔击一下耳垂,表示“耳东陈”,大家立刻就能会意。
记者了解获悉,不到一年时间,彭晨炜和同事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已完成4场专业讲解,服务听障观众近200人。参与过讲解的听障人士表示,“手语讲解让我们很有收获,改变了以往走马观花的参观形式,通过手语讲解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在无声的世界里感受历史。”
未来,这支特别的红色宣讲团还将定期带领听障团队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手语讲解服务,力求用无声的语言讲述有情的红色故事。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