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疤痕效应”并非核心通胀中枢下移的根本原因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2-18 15:04:08

摘要:对于核心物价下行的原因以及未来的走势,央行有清醒的认识。

“疤痕效应”并非核心通胀中枢下移的根本原因

插画/李蕾

冉学东

尽管受春节错位影响,1月份下跌0.8%的通胀水平仍然是超预期的,因为此前市场的预期是下跌0.6%,这是把春节错位因素考虑在内的。

拖累CPI同比下滑,最主要的因素是食品,食品价格下降5.9%,影响CPI下降约1.13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鲜菜和鲜果价格分别下降17.3%、12.7%和9.1%,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78个百分点,占CPI同比降幅九成多,是带动CPI同比下降的主要因素。

另外,非食品因素中,服务价格上涨0.5%,其中家政服务和其他家庭服务价格分别上涨3.5%和2.4%,涨幅均有扩大;旅游价格上涨1.8%,涨幅有所回落;飞机票价格下降13.6%,降幅有所扩大。工业消费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4%转为上涨0.1%。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环比上涨0.3%,涨幅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相当;同比上涨0.4%,保持温和上涨。

我们更看重核心CPI的走势,因为去除了食品和能源受偶然因素波动较大的部分后,核心CPI反映的是经济内部的总需求的变化,体现了经济的动能的强弱,尤其是同比的变化,因为同比是相对比较长时段的,反映的是长期的趋势和物价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相比于其他物价指标,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更加关注核心CPI的变化。比如2011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2019年下半年CPI破“3”、2021年下半年PPI冲高的情况下,降准降息。最近几次降准、降息周期中,我国核心CPI往往处于较低位置(绝对水平通常在2%以下)或趋于下行。

从去年全年来看,核心CPI在0.7%附近上下波动。

观察近几年的核心CPI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在疫情来临前的2013年到2018年2月,核心CPI主要在1%-2%区间运行,2018年2月由于春节因素,核心CPI上涨到2.5%,此后便开始便一路下滑,直到2019年年末疫情爆发,核心CPI加速下滑,直到负值,此后随着疫情防控的成功,开始快速上行,到2021年年中突破1%,而2022年年中跌破1%,此后的核心CPI便在1%以下震荡,去年一年基本在0.7%附近稳定运行,相比疫情前,CPI中枢下降了整整一个台阶。

由此看,许多人认为去年核心CPI低位运行的原因是三年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以及今年以来经济复苏过程较为曲折,居民收入增长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二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再度转弱等因素直接相关,消费需求偏弱,经济修复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这种观点显然只是看到了一个方面,从核心CPI的走势看,从2018年年初以来,核心通胀就开始下行了,只不过疫情让这个趋势更加加剧了而已,这是对此次核心通胀下行的一个重要的的认识。

同时,如果说房价下行也是物价下行的重要原因的话,2018年并非房价下行的开始,全国房价(商品房销售均价)在2021年6月上涨至10485元/平方米见顶之后,一路下跌,跌破万元。2021年10月9749元/平方米、11月9597元/平方米,2022年一季度9522元/平方米,4月9425元/平方米,跌破9500元/平方米。也就是说,房价见顶比核心CPI见顶延后长达4年,也可以断定,核心CPI的下滑并非房地产下滑所致,房地产下滑也最多是加剧了核心物价下滑的趋势,疤痕效应可能是房地产的拐点,并非核心物价的拐点。

对于核心物价下行的原因以及未来的走势,央行有清醒的认识。

央行在去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认为,物价有望温和回升。目前的物价走势,央行认为,2023年四季度以来,CPI同比持续在负值区间运行,除了受猪肉等食品价格高基数影响,耐用品和服务价格涨幅也偏弱,核心CPI同比由此前的0.8%降0.6%。

央行认为,通胀根本上取决于实体经济供需的平衡情况,目前物价水平较低背后反映的是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总供求恢复不同步。未来随着基数效应逐步减弱,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持续恢复,预计物价总体呈温和回升态势。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