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开门红”引领消费复苏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4-01-04 19:07:51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开年伊始,北国热闹欢快的冰雪节,顺着网络的热浪,席卷了整个南方。
一车车“南方小土豆”涌入冰城哈尔滨,在这个冬天开启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反向迁徙”,为了招待好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哈尔滨也拿出了浑身解数,不仅摆出了“凛冬之境”般的冰雪大世界、松花江上升起的热气球、索菲亚大教堂旁用无人机吊起的巨型人造月亮、松花江上的雪人阵,还请出鄂伦春族表演驯鹿、让鸵鸟在中央大街遛弯,甚至让小企鹅背着背包带着镜头去看绝美雾凇。
哈尔滨“火”了,但火的又不仅是哈尔滨。
从曾经的淄博到现在的哈尔滨,爆火城市的背后,是当下消费旅游的缩影。在“消费提振年”的2023年,中国经历了消费市场的全面复苏回暖,也见证着各类新兴场景的火爆出圈;2024年,这样的火爆仍在延续。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元旦3天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35亿人次,同比增长155.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9.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97.3亿元,同比增长200.7%,较2019年同期增长5.6%。
“2024年,随着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发力,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将进一步释放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关利欣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培育壮大新型消费。这意味着,更多“火爆之城”正在路上。
旅游热大幕拉开
2024年,被商务部确定为“消费促进年”。
距离春节尚早,但各大旅游服务平台专为长达8天的春节“超级黄金周”设计的路线、套餐已经比比皆是。而中泰两国即将永久互免签证的利好消息,也为文旅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旅游相关产品订单量大幅增长,酒店、机票、火车票、景区门票、用车等业务预订量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其中,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302%,较2020年同期增长五倍。其中,南方游客前往北方看雪、北方游客南下避寒的趋势,“南北互换”式跨年显著增长。
而这样的“异地跨年”,也带动了堂食等服务消费的火爆。数据显示,元旦假期前两日,全国堂食线上交易额同比增长超230%,其中异地消费者贡献的堂食交易额增长超310%。
“2023年国内旅游市场高开高走、加速回暖,出入境旅游供应链逐步恢复,旅游经济保持了量的预期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按照他的预测,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的恢复率(较2019年)预计有望达到80.25%和85.59%。
面对新年的到来,各专家也表示,对2024年旅游经济形势持积极乐观的预期。
“预计2024年冰雪休闲旅游收入也将大幅增长,这预示着整体旅游消费市场有望保持上升势头。”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表示。
从铁路数据来看,元旦小长假运输自2023年12月29日至2024年1月2日,为期5天,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6300万人次,12月30日为客流最高峰,发送旅客约1500万人次。
“可以预测,2024年旅游消费市场将呈现复苏并加速发展的态势,其中特色旅游、品质旅游将成为主流。同时,跨地域旅游也将随着交通条件改善和市场需求变化而更加活跃。”洪勇表示。
在戴斌看来,2024年的国内旅游和国民休闲将转入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根据测算,预计2024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将分别超过60亿人次和6万亿元,出入境旅游人次和国际旅游收入将分别超过2.64亿人次、1070亿美元。
消费有望进一步回暖
但旅游仅是消费的其中一环,着重在于提升了周边的餐饮、购物、夜游等旅游业态活力。
“当前,新型消费和文旅、体育、国潮等消费新增长点,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将在推动消费扩大的同时,引领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投资效益。关键核心技术、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领域的政府投资,也将发挥带动放大效应,推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协同发力扩大内需。”关利欣表示。
事实上,2023年,我国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有效推动了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条件持续改善、消费场景加速创新。各种背景下,2023年,信心修复带动消费倾向提高。
随着市场回暖,消费类企业数量、消费领域岗位需求等也在稳步回升,消费市场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累计新增消费类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0.9%,较2019年增长37%。
具体来看,实体批发零售企业和服务类消费企业增长明显。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批发和零售业新增注册企业988.8万余家,同比增长16.8%;住宿和餐饮业新增注册企业350.9万余家,同比增长23.1%;旅游业新增注册企业40s万余家,同比增长42.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新增注册企业119万余家,同比增长38.5%。
“下一步,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机结合将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城乡流通和消费基础设施,持续改善消费条件。建议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更好释放内需的潜在势能。”关利欣表示。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策略官陈果也表示,我国消费呈现差异化复苏,展望未来,中长期来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有望为我国消费扩大提供支撑,消费的基本面或迎来改善,尤其可以关注消费新业态领域。
“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逐步落实见效,消费将逐步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有望得到逐步缓解。”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对此表示。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