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一个苏北县域的基本养老尝试:政府购买服务,养老转向优质均衡 |解码江苏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智 王海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12-29 18:12:04

摘要:从大范围看,地方政府为特定老人群体提供配餐服务,并非新鲜事,但对于经济总量优势不明显的县域来说,却是在有限财力供给下的一次积极的尝试,将老年助餐服务这个百姓关心的“关键小事”办好。

一个苏北县域的基本养老尝试:政府购买服务,养老转向优质均衡 |解码江苏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灌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见习记者 王海平 南京、连云港报道

在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中,对于经济总量优势不明显的县域而言,民生领域供给的均衡性越发重要。

2023年入冬以来,在江苏省灌南县的观澜名苑养老服务中心,越来越多老年人更愿意自发前往食堂吃饭。从现场看,食材新鲜、干净卫生,简单朴实,多以红烧狮子头、西红柿炒蛋、蚝油豆角、家常豆腐等家常菜为主。

1.jpg

“刚开始有10多个人,大约一个星期后,辖区的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基本全到配餐点来吃饭了。”服务中心负责人张景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是一个用实惠和实际行动影响人群的做法,解决老人日常用餐难题问题。

“主要图个方便,营养卫生也有保障,关键比自己烧饭花钱也少了。”一对年逾70的老人夫妻告诉记者,自己的独子早已成家立业且远在北京,平常偶尔回老家,“他们有他们的事,我们不主动添麻烦。”

从大范围看,地方政府为特定老人群体提供配餐服务,并非新鲜事,但对于经济总量优势不明显的县域来说,却是在有限财力供给下的一次积极的尝试,将老年助餐服务这个百姓关心的“关键小事”办好。

政府购买服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灌南县位于江苏北部,经济总量优势不明显,有常住人口约61万,而60周岁以上老人群体数量接近16万人,占比约26%。参照联合国标准,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超过7%即为“老龄化社会”。

而尽管江苏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二,但却是全国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较多的省份。目前,江苏全省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已在1900万人左右,老龄化率约23%。

根据不久前江苏省委省政府两办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文件要求,对养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而各级党委政府要将发展基本养老服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稳定的基本养老服务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其中,省和地方各级社会福利事业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比例不低于55%。

对地方政府而言,必须强化基本养老服务兜底功能、提升基本养老服务能力、拓展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强基本养老服务的监管等。

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灌南县委县政府就要求民政系统深入研究提升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并且要“重实践、建新功”。

“养老服务必须精准,结合实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广撒胡椒面,要结合上级惠老政策、城乡群众实际愿景、县域实情等情况施策。”灌南县民政局局长朱晓文向《华夏时报》记者解释,做事的前提是要从实践中出发,必须收集整理群众意见,看现实中的真正需求在哪里。

在通过大量问卷调查、主动上门走访、与街道乡镇联合召开居民议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调研后,民政部门发现“老年助餐”(特别是午餐)成为现阶段辖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的第一大实际需求。

目前,灌南全域有83个标准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从收集得到的群众反馈看,一个助餐点每天约50—80人会到助餐点就餐,并不需要“太大的地方”。

从上述《措施》看,鼓励地方稳步拓展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的范围,并通过市场化机制为其他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

随后,在经过一系列的规范程序后,来自江苏省内苏州某智慧养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承接了助餐点服务,为老人提供保障。根据有关要求,为确保老人配餐质量,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全程监管,从选食材到采买、到成品,每一步都有专人专配,并且执行随时抽检。

《华夏时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由于执行政府购买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助餐点以成本价收费。这降低了老人群体日常支出成本。

不过,运营人士也解释,尽管老人用餐餐费有政府补贴,在确保公益性和保本的前提下,不会轻易涨价或降价,但如果CPI变化幅度较大,会启动程序向政府民政部门报告,待批准后对配餐价格和餐食结构进行适当调整。

“调高或调低,都会面向社会邀请各方来开听证会,最终来决定价格。”朱晓文表示。

根据民政局的规划,在非就餐时间,助餐点通过简单调整,可在较短时间内转为休闲地,老年人可以自发下棋聊天看电视或参加各种节假日活动,就地将“老有所养”转为“老有所乐”。

此外,苏州养老产业头部企业的引入,也是对方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具体贯彻。

整合存量资源 盘活养老服务体系

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缓解社会养老焦虑、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挖掘释放消费潜能的重要抓手。

从实践中看,作为首家老人配餐试点单位,观澜名苑养老服务中心已解决了当地现阶段养老中遇到的第一大实际问题。

这一做法在县域是否会进一步推广,继而实现全覆盖?

“群众对配餐的接受度、满意度很高,试点情况为继续扩大提供了基础和经验,但我们还在进行进一步的调研和总结。”灌南县民政系统职能科室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显然,配餐模式属于公建民营,即,针对全县60周岁以上所有老人群体,政府提供场所和基本设施,企业来配套服务群众,但可以推进扩大的基础在于“有地方”。

根据上述《措施》,地方要因地制宜完善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政府投入资源或者出资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优先用于基本养老服务。

其实,作为首家试点的观澜名苑养老服务中心本身就有着较好的基建硬件基础。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目前民政部门正主动积极与国资系统、基层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对接,希望能够摸准优质资产、融合资源共建、借力借势而为。

上述《措施》指出,地方政府在项目规划、土地保障、财政支持、税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方面要支持民营养老服务企业发展。

在灌南县城某小区的社区服务中心,记者见到部分建筑正在进行改扩建,预计2024年春节假期后作为配餐点投入使用。

小区所在地的灌南农商银行网点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为这一养老项目投放的贷款量不大、利息低于市场,主要是对原有的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提升,配合增加配餐服务等功能。对金融机构来说,也利用该项目获得了一个小型多功能工作室,可将普惠金融、人社保障、防金融诈骗等服务直接融入群众家门口,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米”路,发挥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功能更好助力地方养老事业。上述《措施》指出,推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向普惠养老机构提供贷款。

“尽管硬件条件不能和发达地区比,但基本的服务和功能不能落下,因此与诸多部门积极对接,腾出空间,对原有的硬件进行了改造提升,引进更多的服务老人的资源。”灌南北陈集镇敬老院负责人王辉告诉记者,镇里执行“小组制”“积分制”的方式,将院内老人分成若干小组,提供精准服务。

朱晓文表示,寄希望通过各方努力,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党群“微家”、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站、社会工作服务站等社区优势资源和功能进行整合,使零散个体充分融合共建,构建“15分钟的养老服务圈”,最终形成集日间照料、长者文化娱乐与进修、居家照料等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中心。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