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上半年绿贷余额逾3万亿元,助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解码江苏高质量发展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11-24 20:34:23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见习记者 王海平 苏州、南京报道
金融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支持,使得经济大省江苏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各类民企榜单中,始终坚守传统产业为主的多家民企一直保持了稳定上升的趋势。如在近期发布的国家级500强民企榜单中,恒力集团以6118亿元(2022年)的营收排在第三位。若将榜单聚焦江苏省域,恒力集团则排首位。
在“苏南模式”下诞生的这家企业创建于1994年,从传统产业纺织起步,至目前已发展成为大型跨国高科技民营企业。在成就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成功因素中,固然有企业创始人的远大目光,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高质量发展同样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如果没有得到金融的支持,企业不可能走到今天。”恒力集团创始人之一、副董事长范红卫近日对《华夏时报》记者说。他坦言,多年来的实践意味着,企业与金融机构已在发展中自然成为相互成长的“共生体”。
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何雨认为,绿色贷款加入了科技基因,推动了江苏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了做精做透,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有的创新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
贷款指向技术和装备
认为企业与金融机构在发展中成为“共生体”的还有东方盛虹财务总监邱海荣。“企业的每一步关键节点上,都和金融机构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邱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家从印染起步的企业,2022年实现营收4120亿元,已形成了国内独有的“油煤气”三头并举、“芳烃”“烯烃”双线并进、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发展格局。
江苏拥有全国最大的规上工业经济。在规上工业中,传统产业的营收占比超过六成、利润约五成,并且提供了工业门类七成以上的就业岗位,对民生的作用极大,更是省域经济长期把持全国第二的“基本盘、老家底”。
虽然传统产业是两家企业成长的源点,但多年来对高质量发展的追求,通过高科技项目夯实并促成了对产业链的延伸,使得企业成为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在当下和未来,为传统产业赋予了新的内涵。
服务恒力集团近30年的农业银行苏州分行团队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走在营收奔向万亿级的路上,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这两家企业来说已超越了数字本身。
“关键在于,金融机构对我们的支持以项目贷为主,实际上是着眼于产业在价值链和技术工艺上的位置”,恒力集团财务总监康秋云给出了这样的理解。
考察恒力与盛虹两家企业的成长史,其创业源头都为传统产业,但一路走来做大做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逆向运行”,即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发展,做一个项目解决一个问题,继而向上游迈进一步。
范红卫对此解释,在做产品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必需资源要从国外进口,出现了明显的“卡脖子”,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购买过程较为繁巨,“于是团队就想,能不能自己来研发生产。”在这一思路下,恒力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PTA(仅次于棉花的合成纤维原料)生产厂商,将石油化工和化纤纺织两大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进行了链接。
企业在成长的同时,金融机构也实现了自身业务的突破和创新。
“有几年的承兑汇票特别多,企业变现需要银行的配合,小票换大票再去贴过程非常耗时耗力,于是根据企业的需求,银行将这一业务升级为票据池,再配以电子化,企业变现瞬间完成。”农行苏州分行团队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而为了高质量发展,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恒力集团始终坚持“准时发工资、对外不担保、杜绝应收款”的三大原则,且对外发展的贷款主办行都始终定在苏州。即使是要发挥链主功能的供应链金融,恒力仍坚持以银行的标准为主,“企业只要做到保证质量、款到发货。”范红卫对此解释。
“从近10年的贷款结构看,苏州金融机构给予传统产业的贷款,从企业的最终支出看,绝大多数用在了最新设备和技术研发上。”人行苏州分行负责人告诉记者。盛虹集团人士表示,企业建立的国家级涤纶创新中心,金融机构的论证与企业论证结果保持了一致。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为深入贯彻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政策精神,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和苏州市分行积极指导辖内民营科创企业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助力产业升级。2023年以来,恒力集团成功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两期绿色科创票据,金额合计10亿元,募集资金用于“年产2亿米超仿真功能性面料智能工厂”项目运营,打造纺织行业智慧工厂,助力工厂数字化改造,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同样在2022年9月底,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的决策部署,增加制造业和服务业现实需求、提振市场信心,人民银行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专项支持金融机构以不高于3.2%的利率向制造业等设备更新改造提供贷款。在此背景下,仅用一周时间,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便完成了2.5亿元贷款授信,有力地支持了盛虹集团设备更新改造需求。
“因为绿色信贷的支持,企业向上游走,且走了差异化之路,这不是产品简单地复制和普通产能的叠加,不强调规模,而强调高端细分领域的盈利能力高。”盛虹集团资金计划部总经理张琦解释。
绿色金融的推动力
如何将更多的资金匹配到绿色金融上,并推动产业和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以国家开发银行江苏分行的数据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江苏分行绿色贷款余额2080.3亿元,较年初新增10.3%,今年以来“双碳”领域绿色贷款新增发放383.9亿元,其中清洁能源贷款新增发放88.6亿元。
为何绿色金融超越了传统金融?这是因为监管部门用足用好了结构性货币工具实现了“精准滴灌”。仍以国开行江苏分行的数据看,2023年以来累计报批碳减排支持工具8批次共计11个项目,涉及发放33笔,金额合计28.7亿元;累计申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项目13个,涉及发放25笔,金额合计26.3亿元。
一旦进入到实体,这些资金都集中使用在哪里?《华夏时报》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江苏省级的年度重大项目、重点能源点项目和省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是大量绿色信贷的主要承接体。
江苏最重要的省属国有企业国信集团总会计师章明向记者表示,作为全省最大的新能源投资主体,省级50%的电力供应与国信有关,因此项目必须要走从能源排放向碳排放改变之路。如,在处理城市污染物上,就投资使用了全球首台套治理三氧化硫的设备,这是当前绿色低碳的最前沿技术,直接控制了硫酸的形成。
那么,监管部门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实现精准?
事实上,“江苏省央行资金重点支持绿色企业库”是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明确方向和重点,目前入库的2000多家企业主要以产业导向和绿色主营业务占比为核心。具体到苏州,1—8月,就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等5项工具累计带动超过1000亿元的贷款投放。
如在创新绿色再贷款上(两批共计1500亿元),江苏监管部门就在全国率先创设对接再贷款政策、与企业碳账户挂钩的普惠型绿色金融产品“苏碳融”,通过发放优惠利率、中长期和信用贷款等,满足绿色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并且产品内嵌的碳核算模型能够计算碳减排量,作为核定贷款额度和利率的依据。其次,通过创新绿色再贴现(对符合要求的企业信用类债券按实际支付利息的30%给予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的票据融资支持。目前,已通过“苏碳融”和绿色再贴现支持绿色企业4858家,金额975亿元,平均贷款利率4.37%,平均贴现利率2.1%。
“这样既指导和引导了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改善贷款投向,也引导企业加快研发最新科技和生产产品,较低利息的资金从另一个层面推动了全省产业的转型升级。”何雨对此评价。这在市场上已有多方实践,如江苏盐城地区结合自身湿地资源,组织金融机构开展多笔湿地碳汇质押贷款业务。
人行江苏省分行有关职能处室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已强化了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正在江苏全域开展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的创建工作,可更好促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转向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江苏省绿色信贷余额31489亿元,比年初新增7615.2亿元,同比增长46.8%,大幅高于全国金融机构绿色信贷平均增长率。
何雨认为,在绿色金融的引领带动下,促进了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江苏为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即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三者的协同定位发展。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