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一事终一生!一位耄耋老人的坚守与传承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11-23 09:38:25
陶格日勒(中)与培训老师及学员们在一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阿拉善报道
马鬃绕线、堆绣、上色……经过多道工序,一幅色彩丰富、强立体感的蒙古族唐卡作品跃然而生。
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金钢马鬃绕线丝绣有限公司的小楼内,79岁高龄的陶格日勒坐在她的工作台旁忙碌着,金灿灿的阳光穿过玻璃窗倾泻在她身上,勾勒出一幅祥和温馨的画面。
“我已经老了,但我要把马鬃绕线堆绣唐卡这个技艺传承下去。”陶格日勒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她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培训学生,让大家共同致富,让手艺不会失传。
学员手中的唐卡作品/新华社供图
1944年11月,陶格日勒出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 1984年的一次工作出差中,她发生了车祸,被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
1991年,从阿拉善左旗农牧局办理了病退,离开了她奋斗多年工作岗位。在这种巨大的人生灾难面前,她没有认输,也没有被击垮,而是奋起抗争,用智慧和双手书写了丰富多彩的晚年人生。
陶格日勒经常提起,“身体可以残疾,但思想不能残疾。”为此,她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锻炼身体3个小时,通过30多年的坚持的锻炼,她的残疾从3级下降为4级。
陶格日勒老人自幼学习马鬃绕线蒙古族唐卡制作技艺,是该技艺的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制作技艺,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同时让更多的低收入人群学到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艺,自2015年起至今每年都开办马鬃绕线制作技艺培训班。
培训老师与学员们在一起研究手法/新华社供图
同时,为了让农牧区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手工制作技能,助力农牧区妇女增收致富,2020年9月起,陶格日勒采取“送培训到基层”的方式,在阿左旗乌力吉苏木,巴润别立镇、吉兰泰镇等苏木镇上设置培训基地,利用农牧民农闲和空余时间,组织举办各类手工艺培训班,邀请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刺绣、毡绣、民族服饰等相关领域的专业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形成特色鲜明的培训班,帮助当地农牧民在家门口就学到传统工艺,并将自己做好的手工艺品送到基地,由基地帮助销售,从而极大激发农牧民妇女的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就业,持续增加收入。
另外,在巴彦浩特镇安达社区举办马鬃绕线堆绣唐卡和传统刺绣培训班,为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学习手工艺技能的机会。至今已为禁牧地区低收入的农牧民、城市下岗人员、残疾人等700多人免费传授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制作技艺。
一名牧民展示自己制作的蒙古族唐卡/新华社供图
据记者了解,马鬃绕线蒙古唐卡(马鬃绕线堆绣唐卡)是唐卡文化中的独立分支,记载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历史资料,在阿拉善地区传承300余年。这项技艺在传统唐卡制作中加入马鬃等材料,将马鬃绕线缝制在丝面图画的边缘,增加图案的立体感,也让唐卡不变形、不生虫、经久耐用。
以马鬃绕线制作的唐卡技艺独特,反映出蒙古人视马为友,以马为尊的民族心理及审美取向,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鲜明,是蒙古族传统宗教艺术与藏族、汉族的佛教艺术相互学习借鉴发展而来的民族艺术,成为蒙古族美术工艺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马鬃绕线蒙古唐卡非遗博物馆内的作品
2021年5月,蒙古族唐卡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陶格日勒便是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治区级传承人。
付出终有回报,善良必被眷顾。陶格日勒被授予了众多荣誉称号,成为“2020年度全国薪火相传助力扶贫杰出贡献者”“2020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特别提名奖”“北疆工匠”“自治区民族服饰工艺大师”“自治区蒙古族刺绣大师”“内蒙古自治区最美女性”“内蒙古最美绣娘”等众多奖项的获得者。
2021年,陶格日勒又荣获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22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