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乒乓球队的老将们:一路坚持,一路热爱!|聚焦杭州亚残运会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10-27 22:49:35
高延明在比赛中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陶炜 张智 杭州报道
“您想过什么时候退役吗?”《华夏时报》记者向高延明发问。高延明是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男子乒乓球运动员,今年59岁,高位截瘫,是本届亚残运会上年龄最大的运动员。“能打就打,因为它已经融入我的生命里了,我太爱乒乓球了。”显然,高延明并未把退役放到自己的日程表里。
除了高延明以外,中国残疾人乒乓球队里35岁以上运动员还有很多——47岁的女子运动员熊桂艳,37岁的女子运动员张变,36岁的男子运动员石艳平,35岁的女子运动员周影等等。在大多数健全人运动员已经退役的年纪,他们依然战斗在赛场上。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他们面对的又是什么?
老将们的高水平
既然是竞技体育,老将们能站在亚残运会的赛场上代表中国队出战,首先得拿成绩来说话。这些老将们,在各自的细分项目里都保持了极高的竞技水平。
高延明在混合双打CLASS XD4比赛中拿到了一枚铜牌,熊桂艳在女子双打CLASS WD20比赛中拿下一枚金牌,还在混合双打CLASS XD17-20的比赛中拿下了一枚银牌。石艳平在男子单打CLASS4的比赛中2比3负于泰国乒乓球运动员旺猜猜武止步于八强,却是旺猜猜武在夺金路上最艰难的一战,按小分计算,石艳平只输了旺猜猜武三分,而旺猜猜武在半决赛赢了对手11分,在决赛赢了对手9分。
周影(左)和张变(右)在比赛中
张变和周影这两位同样出生于江苏邳州的残疾人女运动员是双打搭档,一起拿下了女子双打CLASS WD10的冠军。此外,周影是女子单打CLASS4的亚军,并杀入了混合双打CLASS XD7-10的决赛。张变还是女子单打CLASS5的亚军。
“乒乓球项目的技术特色就是技术形成需要很长时间,一旦形成以后,如果新的队员还没有形成更好的技术来突破老运动员的原有技术,那么老运动员既然是第一,我们就要给他继续参与这个体育比赛的机会。”亚残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乒乓球项目领队张国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但在出色成绩的背后,老将们的付出也更多。“残疾人本身的运动功能就有障碍,那么他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受到功能障碍的影响也比较大,要提高技战术水平,可能要克服的困难更多。”张国生说。
伤病给残疾人运动员带来的影响,其实肉眼就能观察得到。在和泰国选手提拉育的比赛中,高延明每打一球都要拉一下轮椅挺一下背,“主要是因为疼。”高延明和记者说,坐着轮椅打乒乓球对脊椎压力比较大。
“伤病对运动员的影响确实比较普遍,比如说很容易就会拉伤。”石艳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张变和周影则告诉记者,她们会通过理疗、针灸这些去恢复伤病,并注意加强自己的体能。
坚持的背后:热爱、豁达、拼搏
尽管需要面对不少困难,却没有人想要放下手中的球拍。“能打就打。”高延明说;“只要国家需要,我一直打下去。”张变说;“打不动了就不打了呗。”熊桂艳说。他们都要打到打不动为止。
他们热爱乒乓球,采访中每一位运动员都把对乒乓球的爱好作为坚持到现在的首要原因。“最开始我需要护理,现在所有生活我自己一个人全能解决,都是跟乒乓球结缘以后身体才康复的。平常打比赛的时候确实会比较辛苦,但是有累有苦才有甜嘛,累完以后我的身体还有心态康复了,你捏捏我胳膊,肌肉是不是很发达。乒乓球已经融入我的生命里了,是我真正的爱好。”高延明对记者说。
其实就算不用运动员们说出来,他们对乒乓球的热爱也是能看得到听得到的。在和泰国选手维吉特拉的比赛中,周影的一声声叫喊全体育馆都听得见,音色清亮,激情四射。石艳平和旺猜猜武的比赛中,每打一个好球都会兴奋地挥舞起自己的手臂,很多时候他在场上拉动轮椅的节奏和力度都让记者的脑子浮起一个字——“帅”。
他们热爱的不止乒乓球。高延明乐意和记者分享他的自驾经历,今年8月,他时隔五年后重返国家队,从家到河北正定乒乓球训练基地,他自驾了一千多公里。不久前从重庆结束训练返回辽宁参赛,他自驾了两千公里。周影则在赛后的采访中和记者得意地聊起了她做的美甲。“我们管它叫‘战甲’,比赛前就习惯性做一个。”周影聊这个的时候脸上带着笑。石艳平则是一名专业的二胡乐手,2004年就通过了南京艺术学院的二胡专业八级考试,拿手的曲目是《二泉映月》和《赛马》。
与年轻人相比,老将们在失意时更为豁达和坦然。
15岁的小妹妹金芋成在打输比赛后,会和记者说她的感想是不服,大大的眼睛里还带着水汽。老将们可不会这样。高延明单打输给提拉育后,会和记者拿自己的微信名开玩笑,“我的微信名要是改成高歌猛进就好了,那可能就晋级了。”高延明说。石艳平败给旺猜猜武走出场外时,记者还想着该怎么和他开口比较合适,他先和记者打起了招呼。
但在豁达和坦然的背后,依然有着执着的拼搏。由于没能在男子单打的比赛中夺冠,石艳平没能拿到直通明年残奥会的门票。所以,他已经在准备11月7日去法国打积分赛的行程,要通过积分赛争取积分拿到去残奥会的机会。“我希望自己能站在奥运的最高领奖台上。”石艳平对记者说。
“现在更多的是一种超越自我吧。”张变和记者解释为什么已经拿过十几年金牌的她还在奋斗。“就是挑战自己的极限,看看自己到底能走多远,还能坚持多久。哪怕年龄上变大或者身体条件上不如年轻的运动员,但是呢我就想看看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就是这种东西,我觉得是运动的精神吧。”张变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