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首都儿研所儿科医生武玉睿:为患者“拼命”,绝不退缩|“走近最美医生”系列报道
武玉睿在手术中(右一) 受访者供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颜源 于娜 北京报道
编者按:医学直面生死,因此变得格外复杂,它不仅是技术问题,又涉及伦理。在疾病面前,患者在理智上明白,要将自己全部的信任交付给医生,但又总是难免猜测,他会全力以赴吗?手术室里的故事像“黑箱”,医患关系也在猜度中经历着微妙的变化。一个优秀的医生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是什么在让医生全力以赴?本期“最美医生”栏目,带大家走近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下称“儿研所”)胸部及肿瘤外科主任,武玉睿。
无论是怎样的烫手山芋,武玉睿几乎都会接下。
怕不怕患者下不来手术台?怕不怕手术失败惹麻烦?这都不是他重点考虑的问题,他在意的是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只要有希望,就要死死抓住哪怕是百分之一的机会,为患者“拼命”。
作为国内顶尖的儿科医生,很多人把武玉睿的诊治当作最后一站,有手术失败找来的、有被其他医院拒绝找来的……他的接纳给很多家庭带来希望。
手术室里的将军:为患者“拼命”,绝不退缩
晓晓(化名)是一个不被看好的患者,几乎每个人都不看好这台手术,有医生提醒武玉睿,“这个孩子的手术风险太高。”
“但如果我不接,孩子还能去哪儿呢?”武玉睿使出浑身解数,最后救下了这个险些被放弃的孩子。
不到三岁的晓晓家住河北,患有一种儿童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河北、天津、北京,父母带着孩子辗转求医、想尽办法,几经治疗却不见好转,甚至越来越危急,没有医生愿意“冒险”做这个手术。不想看孩子继续受苦的父母一度选择放弃,直到碰到了武玉睿。
来到儿研所时,晓晓的情况很不乐观。由于神经母细胞瘤导致的并发症,孩子的血压达到了200mmHg,并产生顽固性腹泻和低血钾症,正常人的血钾应在3.5—5.5mmol/L,而晓晓的血钾低达1.6mmol/L,生命垂危。在病痛的折磨下,快3岁的晓晓只有8公斤,整个人就是皮包骨,只有肚子胀得像巨大皮球,仿佛随时会爆炸。
晓晓手术前 受访者供图
即使不被看好,武玉睿还是想抓住一线生机,把孩子从“死神”那里拽回来。术中本一切顺利,却意外发现手术难度比想象中更大——肿瘤360°完全包绕纤细的右肾蒂(就是右肾的动脉静脉血管),要凝神屏气轻柔精细操作才能完好无损地分离出来。助手提出可以将肾脏一起切除,毕竟术前家长也只求孩子能活着下台,不强求保肾。但武玉睿还想再试试,终于,经过稳健而极其精细的耐心操作,肿瘤终于从肾脏上被分离了下来,孩子的肾脏也保住了。手术效果立竿见影,第二天查房时,前几天还奄奄一息的晓晓摇身一变,能自己坐在病床上啃馒头了。
晓晓手术后 受访者供图
这场持续五个小时的手术,可谓生死时速,医生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生死,却必须做出下一步的抉择,是选更简单的方法,还是选择可能复杂几倍却对患者的预后更有利的方法?为患者“拼命”、与病魔缠斗,需要勇气。而顶尖的外科医生就像战士,往往杂念很少,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打赢这场仗。
2021年的一台手术是武玉睿印象中挑战最大的一次,“拼命把我知道的所有技能都用上了,差点就下不来(手术)台了。”他向记者回忆道。
这台手术的患者果果(化名),当时五岁左右,她血管里的瘤栓,从肿瘤的原发部位右肾,沿着血管蔓延,长进了右肾静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向左,几乎到达了左肾,向上,长到了右心房的入口处。
本就惊险的手术,在过程中遇到了更为棘手的问题。首先是术中B超发现,果果的瘤栓不是长到了右心房的入口处,而是长进了心脏。手术怎么做?武玉睿马上与刚下另一台手术的心脏外科主任讨论方案,并迅速更换传统治疗方法,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分离并切开静脉、心房,取出瘤栓。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即而来——肝脏回流不畅,血压极速降低,谁也不知道原因。这时如果选择关腹,孩子很可能就没了。武玉睿迅速调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最终他用在网上学习成人学术讲座时见过的一种方法,挽救了果果。
手术后不久,果果就上小学了,母亲发来一条微信:武医生,今天是果果开学的日子,对于别人是欢天喜地,我却百感交集,没有您和刘主任和科里所有人的仁爱,我就没有再当妈妈的权利,对于果果而言更不可能有这一天。得来不易,倍加珍惜,再次感谢您的救命之恩……
技术狂人:爱好就是做手术,能站能憋能扛饿
很多不被看好的手术,都这样被武玉睿一个个创造性地解决了。事实上,很多顶尖的外科医生都是痴迷于医术的技术狂人,他们从不甘于重复,而是享受创造。
这种痴迷在采访中很容易发现,因为只要提到手术,武玉睿总是平静的语调就会变得亢奋起来,表情也变得更加生动。“爱好真是做手术,只要有手术做,就很高兴。(我)台下不如台上状态好,在台上就像打了鸡血,有一种特别爽的感觉。”
匠人一般的痴迷覆盖了日复一日超出想象的辛苦。从医24年,有十几年的时间里经常连续36小时“扎”在医院,最长的一台手术持续近20小时,低于10小时的手术不吃饭,手术都是连台做,一般是顾不上午休的。“外科医生就像战士一样,能站能憋能扛饿,拼着命呢,哪顾得上(其他)?”武玉睿身材健壮,看起来确实像个不会病倒的战士。
紧凑的工作节奏改变了武玉睿对时间尺度的感知,回想那段“拼了命”的日子,他形容道:“当时如果有一整天可以不去医院,就感觉是放了一个寒假,两天不去就像放了一个暑假。”
专注于每一个当下,做好每一台手术,好技术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精进。“踏踏实实干事的人相互扶持,碰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蓦然回首,在许多方面已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20多年过去,才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
想要脱颖而出,不仅要低下头做好每一台手术,也要跳出去“看世界”。从二十几岁成为医生开始,武玉睿的眼界就从不局限于省内,他一直对标全国最顶尖的技术。
2019年调动至首都儿研所之前,武玉睿在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工作了近20年。
医院提供的外出学习机会,打开了他的眼界。每次学习,他总是坐在第一排,从课上钻研到课下;还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他带着单反相机把专家的幻灯片一张张拍下来,反复研究找到差距;能找到的书、文献、视频都不放过,甚至不局限于幼儿,成人手术中有启发的也会用起来。
想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需要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他不仅关注儿童胸外科和肿瘤外科,更不单单关注儿童治疗方法,只要是相关的学科、只要是沾边的技术,他都研究,甚至在女童生育力保护方面,他的微创取材技术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也让他总是能在一些复杂手术中,把“无解”变成“有解”。他告诉记者,“在一些医生看起来是禁忌症,而在另一些医生眼里可能就只是适应症。”
优秀的医生从不骄傲,在生命面前没有人的知识是完备的,他们总会遇到新的问题。发现新问题,既让人痛苦也让人亢奋,它意味着技术边界再次扩展的可能。武玉睿也依旧会遇到问题,“现在主要是以问题为导向,经常看一些文献和手术演示视频,看到激动处,不知不觉就凌晨三四点了。”
不仅如此,他把生活中的一切经验,都融入到对手术的理解中,“做医生一定要有生活,比如补水桶和补轮胎,从里面补和从外面补是不一样的,这些原理在手术中都深有体会。”
痴迷做手术之前,年轻的武玉睿还痴迷吹笛子,也是想尽一切办法自学。无论是吹笛子还是做手术,都是手上的艺术。医术亦是艺术,都是相通的,练笛子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他发现一样适用于手术。
做患者的战友:看的是病,更是人
在医患关系的几经周折中,很多人渐渐忘了,面对疾病,医生和患者本就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应一同向病魔宣战。
然而,诊室里的氛围总是严肃的,医生和患者常常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患者将自己的脆弱暴露无遗,渴望医生能多说两句,有时候却得不到太多回应。而武玉睿是总喜欢多说几句的医生。手术中是“杀伐果断”的将军,但在诊室里,在和患者、家属的日常交往中,他是有温度的、接地气的朋友。
儿科面对的是很多时候不会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儿童,也因此又称“哑科”。家长往往是孩子的“代言人”。儿科医生需要处理的情绪更为复杂,可能是哭闹的儿童、可能是比自己得病更加绝望的父母。
为了让家属更安心,武玉睿的看诊时间总会更长一些,他总是把艰涩的专业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表达出来,不疾不徐地给每一个患者家属讲明白、讲透彻,家属实在听不明白的时候他还会画图来辅助。信息差被降到最低后,家长的心就也落地了。
中间为武玉睿 受访者供图
解释病情的对象不是孩子,判断病情却需要他们的配合,在随时可能爆发的哭闹面前,儿科医生往往需要更强的耐心。对待情绪失控的孩子,有时候武玉睿会让孩子先自己去玩,他再暗中观察,有时候就等孩子睡着了再去检查。只要耐心足,方法总是有的。
“保持耐心最重要的就是换位思考,把患者当成朋友,如果是自己的孩子,你会怎么办?”武玉睿不喜欢称呼患者家属为“家长”,他觉得这个称呼让距离远了,而他们明明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朋友。武玉睿与患者家属也确实处成了朋友,有的家属就直接称他“大哥”,有的家属可能半夜给他打电话求助,有的十几年前做的手术至今还在保持联系。
就在几个月前,一个患者家属通过线上问诊软件给武玉睿打了10分钟的电话,1分钟讲了复查结果良好,剩下9分钟都在谈自己以往曲折的求医经历,就像朋友一样聊天。这位家长的孩子叫磊磊(化名),家住江西,四处求医屡屡碰壁,终于在上海做了手术,却因为术中出血医生仅仅是把胸膛打开,取了活检就不敢继续手术了。经历了第一次手术,第二次手术变得更加困难,家长又带着孩子来到北京,却也屡次碰壁。在几乎绝望的时候,磊磊家长无意中在手机上搜到了武玉睿。武玉睿经过反复考量,给磊磊定制了手术方案,顺利完成了手术,并将创伤控制地尽量小。无论是医术还是充满温度的沟通过程,都给了这个家庭最好的慰藉。
经常熬夜、需要承担风险、精神总是高度紧张,武玉睿仍然认为医生是个好职业。一是可以不断挑战,二是手术成功后的喜悦让一切意义非凡,用他的话说,“那是一种深层次的、长久的喜悦,不是今天发了一笔奖金开心一天那种(开心),它会持续很久,有时几周,有时几个月,有时是不管过去多少年,一想起来还是开心”。
“对得起医生这个职业”也是采访中武玉睿常常提及的“关键句”,职业精神令他从不怠慢,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里,职业精神,显得格外动人。钻研技术,武玉睿还在路上,他说“要一直进步”。医林浮沉,技痴者怀道探路。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