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常态化”第六年:降幅逐步温和,规则日趋完善|2023中国经济半年报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7-26 11:53:50
文/于娜、杨燕
近日,超过20个省份公布了第八批集采落地的相关进展,广西、山东、江西、河南、河北等多地已明确执行时间。
记者注意到,各地集采“启动日期”略有差异。广西中选结果于7月20日全区落地执行;甘肃医保局将执行日期定为7月15日;山东医保局在相关通知中表明,第八批集采中选结果将从7月10日起在全省执行;西藏、河北、河南等地更早一步,执行时间为7月1日。
自2018年4+7城市带量采购开始,集采已经走到了第六个年头,覆盖333种药品,国内大药企的核心仿制药几乎均已纳入集采范围内。可以看到,随着集采对仿制药行业的影响接近尾声,它的辐射范围正逐渐延展至IVD、电生理、角膜塑形镜、齿科、中成药等细分领域。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近年来通过推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降低费用负担超过4000亿元。
站在2023年中的节点回顾上半年,人们对于日趋“常态化”的集采,紧张亦有,但相对初期已经从容得多。此外,随着集采的步伐迈进仿制药以外的各个行业,整个医疗系统的国体替代逻辑仍在延续,集采这一巨大的齿轮带来的创新动力也源源不断地驱动着医疗行业一直向前。
集采“大礼包”陆续落地,降幅温和可期
如果说2018年—2020年是集采初期的目标探索阶段,那么2021年—2022年可以看作是集采巩固框架、进入深水区的建设阶段,从2023上半年各个细分领域的集采中选结果落地情况来看,这一曾经牵动无数医疗健康企业的政策已经进入成熟扩张期,秉持“应采尽采”的理念横扫医疗市场。
3月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医药集中采购和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了推进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提高集采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药品价格综合治理、着力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和管理等六个方面的要求。可以看出,集采并非一直“唯低价论”,产品临床效果过硬、配套服务优秀、供应能力出众、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更易获取合理价格。
随着规则越来越完善,集采带来的影响正逐渐变得可预期。3月29日,第八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在海南陵水开标,公开信息显示,此次集采共有251家企业的366个产品参与投标,涉及产品涵盖抗感染、心脑血管疾病、抗过敏、精神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最终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为56%,和此前业界预期基本相符。
CIC灼识咨询执行董事刘立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经过多轮集采后,大品种仿制药业务逐渐接近“应采尽采”,目前集采的冲击对于大多头部企业影响有限,而对于中小企业和部分难以获得零售增量的药物领域来说,集采仍是提升中标产品市场渗透率的关键。
随着国家集采的规范化和常态化,集采对药品市场的利润压制程度逐渐呈现边际缓和趋势,而企业仍需迎合集采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大趋势,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力,避免仿制药销售利润影响带来的大幅冲击。
4月份是很多省份种植牙集采落地的时间,新政的落地不仅保证了相关地区定点医保医院同期相比诊疗费用的实质性下降,更将口腔行业的价格“透明化”。
集采并未强制非医保定点的民营口腔机构按照调控价格执行,一位民营口腔机构的院长告诉《华夏时报》记者,4月20日之后,北京地区民营口腔医疗机构必须在大厅等公共区域公布所在机构的价格明细,要求和此前报备给卫健委的价格保持一致,大大减少了牙科领域此前常见的“打包价”“一口价”等营销陷阱。
电生理集采同样在4月份开始供货,此前电生理联盟集采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在单件采购模式下,国产厂商中标情况良好,有望乘集采之东风。我国拥有庞大的心律失常患者基数,但电生理手术治疗比例较低,仅为128.5台/百万人,美国则达到1302.3台/百万人。随着电生理集采落地,大量患者将受益。
时钟走到6月,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采开标,涉及30省(区、市)联盟地区,中选率为71.6%,平均降幅为49.4%,其中10个独家品种平均降幅为36.4%,预计每年节约药品费用超过45亿元。
从规则来看,中成药集采除了价格降幅外,还纳入了医疗机构认可度、药品企业排名和供应能力、药品企业创新力、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等多个因素。此外,此次中成药降幅几乎接近化药屡次集采最低平均降幅,独家品种降幅相对更低,无疑更为温和。
市场洗牌期,推动创新成增长动力
对于医疗企业而言,集采正成为将原有市场份额重新洗牌、重塑市场格局的重要力量。
当集采范畴前期集中在药品领域时,宛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中国的医药企业迅速从仿制药时代向以创新药为主的时代冲刺。
此外,国产替代趋势也是各个领域进行集采时较为统一的特征。从公开信息中不难发现,参与第八批集采的众多药企中,18家原研药企仅有欧加隆和阿尔法西格玛两家企业拟中标,辉瑞、赛诺菲、默沙东、罗氏等拟中标数均为0。国内药企中,科伦药业、倍特药业、齐鲁制药以及华海药业等,则都高居拟中标产品“前排”顺位。
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对《华夏时报》表示,医保集采出局,可以看作是跨国药企衡量过后的一种经营战略,当然,不愿降价、降价幅度小、药品价格高是其集采出局的主要原因。
在邓之东看来,此次集采原研药企的“佛系”无疑给国内药企留下了更多的市场机会,进入医院的国产药竞争优势显著提高,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都将大幅提升,国产替代将成为重要趋势。
对于集采的未来成效,《通知》中提到,到2023年底,每个省份的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累计达到 450种,其中省级集采药品应达到130种,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均应有所覆盖,从当前集采进度来看,距离这一“小目标”的完成已然不远。
药企集采接近尾声的时候,集采的影响力早已扩散至IVD、高值耗材、电生理等领域。和药品行业相似,国产器械行业同样存在进口产品先发优势强,话语权高以及技术超前的特质,集采或将成为扭转市场份额的一扇大门。
一位关注器械领域多年的投资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1996年之前,国内以CT、核磁为代表的医疗设备几乎100%是外资的天下,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GE、飞利浦、西门子等品牌,国产医疗设备在过去几十年从零做到了目前接近40%的市场份额。中国医疗设备逐渐拥有话语权之后可以发现,一是我们的供应链成本开始下降,二是一些昂贵的外资医疗设备价格开始不断下探。
上述民营口腔医疗机构院长同样指出,在集采之前,国内的种植牙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瓜分,国内最大的种植牙品牌年收入也不足亿元。在拥有先发优势和强势品牌的前提下,国内口腔医疗机构换“牙”的动力不足,随着集采落地,国产品牌有了上场机会。
相比外资企业受限于全球化定价,国产品牌成本优势显著,对集采规则的解读以及适应性更强,进入集采的意愿也更高。不容忽视的是,在国产替代的逻辑背后,仍然在考验国内品牌在技术上的迭代和突破,这也是国产品牌能否借助集采这股东风,凭借价格端优势扩张市场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第八批集采开标前几天,国家医保局对部分集采的执行情况进行了通报,其中采购中选药品占比低的省市、医院被公开点名。同时,国家医保局还要求各省进行针对性自查,全面排查集采中选药品的履约情况。
随后,山东省医保局、卫健委等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全流程管理的通知》,对集采药品的大数据从报量、采购和使用过程全程进行监控,以保证集采药品合理使用,同时将2023确定为“药品和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政策实施质量年”。
显然,在迈过了六个年头,第九批集采名单也呼之欲出的时候,已经常态化的集采策略不仅聚焦于向前突进,更注重落地管理的细节和有效监督。
编辑:颜源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