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程凯:性、谎言和电子邮件

作者:程凯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4-30 21:42:32

摘要:程凯:性、谎言和电子邮件

程 凯

   性、谎言、电子邮件,三样放一起,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不知所以,八卦新闻,如果这样想,有人的目的就达到了。
    当美国证交会(SEC)起诉高盛及其雇员图尔证券欺诈时,大量证据来自于涉案人士的电邮,但是,当监督SEC的督察们紧接着曝光,在金融危机期间,SEC自己的电脑硬盘里满是色情图片和视频时,关于SEC起诉高盛这件事,突然变得含糊不清了。再加点新作料,高盛CEO贝兰克梵抱怨SEC带有政治目的,而此时奥巴马总统又正试图通过新的金融监管方案,颇有敲山震虎之嫌。
    邮件、硬盘、政治方案,“高盛门”就是一个混淆接一个混淆的过程,问题的核心被一再遮蔽。层层烟幕时,回到一手材料总是没错的,在从SEC网站下载的“起诉书”中,事实触目惊心。
    简单说吧,高盛卖给德国工业银行一些叫做CDO的东西,而约翰·保尔森的基金又从高盛买了一种叫做CDS的东西,这两种衍生品都和一组RMBS直接联系,RMBS可不是什么人民币的简称,而是一组和房价相关的债券组合。如果RMBS上涨,那么持有CDO的人赚钱,持有CDS的人赔钱;反之,如果RMBS下跌,那么持有CDO的人赔钱,持有CDS的人赚钱。
    你现在可以理解,德国工业银行和保尔森基金在通过高盛对赌房价,这没什么,只是一桩交易。问题在于,在选择RMBS时,保尔森基金居然全程参与,精挑细选了它认为下跌可能性更大的RMBS组合,这也没什么,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德国工业银行被蒙在鼓里。
    高盛又干了什么呢?它什么都知道,但就是什么都没说,最后德国工业银行大赔,保尔森基金大赚,这被SEC叫做欺诈。核心事实都来自“起诉书”中披露的电子邮件,目前的争辩,无非是这些邮件能否认定欺诈事实。SEC说可以,贝兰克梵则在本周接受美国国会质疑时坚称自己没有错。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过程中,本质问题被遮蔽,高盛在保尔森基金上有没有误导或隐瞒德国工业银行真的那么重要吗?让我们看看下面两段邮件的内容:
    2007年1月23日,图尔在写给朋友的电邮中说:“杠杆用得越来越多,大厦随时会崩塌……只存在潜在的幸存者,天才的图尔……”;同年2月11日,图尔的上司在写给图尔的电邮中说:“CDO生意快完蛋了,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2007年4月26日,图尔把那些CDO卖给了德国工业银行。
    还有另两段邮件,是美国参议院常设调查小组这个星期才披露的:2007年秋,高盛一位主管马伦写道“听起来我们要大赚一笔了”,因为评级公司降低了房贷相关投资的评级,而高盛做空了抵押贷款市场;贝兰克梵则在一封邮件里说,公司会在住房市场“赔钱”,但会因赌房价下跌而“赚得比赔得多”。
    现在你明白了,高盛也许没有欺诈,但作为“投行”很可能是不道德的,明知山有虎,偏送你向虎山行。当然,如果只停留在道德问题上,我们的认识更进一步的路就又被堵死了。
    问题的核心也不是道德。高盛做空房价,无非是按规则交易,对冲了风险,还赚了大钱,但这样的“交易者”对于社会公众而言“要你何用”?在油价100美元时,高盛要把油价炒到150美元;当房价暴跌时,高盛要把房价卖到更低……
    贝兰克梵无法理解SEC和公众对高盛的指责,这不是贝兰克梵的错,而是大家对于偶像的理解出了错,我们原以为偶像还应该是道德情操上的佼佼者,但是偶像高盛,无非是个赚钱机器罢了。粉丝们“伤自尊了”!
    事情的进展目前也是扑朔迷离,一方说“几乎确信”高盛将与SEC达成和解;另一方又说美国联邦公诉机关也开始对高盛及其员工进行刑事调查。不论结果,高盛问题的核心,不是欺诈,不是道德,而是衡量市场效率的标准出了问题,当赚钱机器变成了偶像时,当能否赚钱成为衡量成功甚至是道德与否的唯一标准时,不爆发金融危机才怪。
    太多杠杆,太复杂的衍生品,被认为是危机的根源,问题是为什么有滥用工具的人?了解一下高盛历史,每一次它走到生死边缘都是自营出了问题,而现在高盛的市场地位也还是因为作为一个交易者,它目前是最成功的。
    市场竞争你死我活,投行利润不足,就必须自己进场,必然和客户利益冲突,贪婪不是问题,问题是没有约束的贪婪。有人说,雷曼、美林、贝尔斯登之死,是被高盛的成功逼上了绝路,相当有道理。对于高盛来说是好的事情,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是坏的,对社会公众的整体效果可能是更坏的,贝兰克梵现在不承认这一点,但奥巴马肯定是知道这一点,他的金融改革方案势在必行。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上个世纪“喧嚣的90年代”后说:“如果一个国家把自己完全纳入到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的控制之下,这个国家就走到了悬崖边缘。”而美国前财政部长、高盛的前CEO亨利·保尔森刚出了他的“拯救世界金融之路”的危机日记,名字就叫《峭壁边缘》(On the Brink)。这绝不是巧合,用保尔森的话说:在有效监管和市场规律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高盛神话,投行神话,金融神话,一个一个破灭,不过,华尔街不仅是美国神话,更是世界的神话,高盛,不仅是美国人的偶像,更是中国人的偶像,但愿现在已是“偶像的黄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