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产业正文

太阳雨:从助威残奥到借力世博

作者:王慧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4-30 20:00:24

摘要:太阳雨:从助威残奥到借力世博

太阳雨:从助威残奥到借力世博

   4月28日下午,太阳雨太阳能集团携手中国残联在北京联合宣布,太阳雨太阳能集团正式签约2010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成为世博生命阳光馆的爱心合作伙伴。太阳雨太阳能集团营销总经理陈荣华宣布,太阳雨将携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鼎力支持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世博会期间举办的《我的梦》文艺招待会。
    在此次发布会上,最引人入胜的环节便是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带来的开幕舞蹈“千手观音”。此后,随着发布内容的紧密推进,特别是当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向太阳雨传递爱心大旗、中国残联常务副理事长王乃坤向太阳雨颁发爱心合作伙伴纪念牌匾时,现场的嘉宾和媒体记者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陈荣华表示:“2008年,太阳雨首次组建残奥助威团,为残奥喝彩,为生命的奇迹呐喊;今天,我们更是非常荣幸,能够牵手中国残联世博生命阳光馆,成为爱心合作伙伴。”
从助威残奥到牵手世博
    据了解,生命阳光馆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承办,展馆位于世博会主题展馆——城市人馆内。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介绍:“生命阳光馆以‘平等·参与·共享’为主旨,表达了关爱生命,共享阳光的美好夙愿,是一份阳光事业。”
    “能够成为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爱心合作伙伴,我们感到十分荣幸。”陈荣华表示,2008年,太阳雨曾经携手北京残奥会,成为残奥会助威团合作伙伴,此次成为世博生命阳光馆的爱心合作伙伴,体现出主办方对于太阳雨多年来的发展和企业理念的充分肯定。
    据记者了解,2008年北京残奥会举办期间,太阳雨太阳能集团成为残奥助威团全程独家合作伙伴,并聘请“最美丽的火炬手”金晶担任助威团形象大使,这也是太阳能企业首次牵手北京残奥会。据悉,为了更广泛地宣传残奥会,太阳雨太阳能集团在全球遴选了40名选手组成助威团亲临残奥会开幕式现场,为残奥会运动健儿加油助威。
    据陈荣华介绍,此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历届世博最大的差异,在于参展国家、城市、企业等各大场馆普遍应用太阳能光热、光伏等新能源技术,“唱响”绿色主旋律,向世界人民传递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美好祝愿。
    “阳光,让生命更精彩,也将太阳雨与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无论是推广太阳能产品,还是携手世博,成为生命阳光馆爱心合作伙伴,都和‘阳光’紧紧相连。”陈荣华表示,“作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缩影,城市应回归自然,回归生态,以人为本,止于至善。这样的诉求,也鼓励我们推广清洁能源,改善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有效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在关爱生命的同时,敬畏自然。”
    事实上,近年来,低碳环保已经日益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低碳理念也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很重要的一部分。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温家宝更表示,中国将下大力气落实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的目标,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以预计,政府的扶持、能源新政的出台,必将刺激太阳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提倡“生态公益”理念
    “作为一家专事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热利用企业,太阳雨太阳能一直倡导‘生态公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陈荣华表示,“从我们企业绿色属性的本身出发,每卖出一台太阳能热水器,都在为环境做贡献。”
    本次上海世博的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陈荣华坦承,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病突出,能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人口膨胀越来越成为人类城市化不可避免的难题。对于居住于其中的城市人来说,城市化在推进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身心带来了伤害。
    “我们支持城市化,但城市必须宜居,未来城市首先面临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城市何以让生活更美好?”陈荣华说。
    资料显示,全世界的城市正在消耗全球75%的能源,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0%。我国城市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消费总量的60%,城市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3倍左右。有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届时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亿-9亿。
    事实上,城市化过程中,巨大的能源消耗压力、环境压力、人口压力逼迫人们必须走一条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发展道路,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模式必须取代粗放式大工业化发展模式。据记者了解,作为我国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除牵手生命阳光馆外,已经竣工的世博会国家电网馆中未来城市建筑的能量采集器也大量采用了太阳雨的集热器,为未来城市清洁能源利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姜风表示:“通过2009年的家电下乡,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已凸显出强大的制造及市场供应能力。光热在未来几年,必将成为全球重要的辅助能源之一。”(王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