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有机构布局GPT大模型,金融业下一个赛道蓄势待发

作者:付乐 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5-30 22:36:34

摘要:中国金融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深刻变革。作为AI领域的重要部分,大模型在金融及各个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有机构布局GPT大模型,金融业下一个赛道蓄势待发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付乐 冉学东 北京报道

新形势下,中国金融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深刻变革。作为AI领域的重要部分,大模型在金融及各个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从部分金融科技公司获悉,有的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大模型技术,不仅利用自身在金融行业的优势打造产品,也提供创新工具让合作伙伴打造自己的大模型,降低使用门槛。

“随着AI工具的逐渐成熟,训练大模型的难度和成本越来越低,将真正推动AI普惠。”星环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孙元浩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基于大模型的应用,在未来,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个性化AI助理。孙元浩预计,今年就将会有行业大模型在金融行业规模化落地,而相关业务带来的收入将在下半年有所体现。

通用大模型难以满足特定需求

从增量市场过渡到成熟市场时,金融行业呈现出竞争加剧,客户留存难,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等趋势。而这一阶段,需要借助科技提升用户体验、运营效率。然而,在科技赋能用户体验方面,传统金融服务在用户体验改进过程中,普遍存在“发现难、体验难、服务难”的问题。

当下,ChatGPT主导的对话式AI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其背后的大模型技术也进入了人们视野,可以说,是大语言模型更好地帮助了计算机进一步了解人类的意图,也是下一代AI技术竞争的核心课题。金融行业作为数字化的先行者,也是大模型技术落地的最佳领域。

然而,大模型虽好,但技术、维护要求高,训练难度大,成本巨大,同时通用大模型对于专业领域的适用性不佳。在实际情况下,会发现由于通用大语言模型缺乏特定领域知识和知识推演能力,往往无法实际完成许多专业的金融类任务。

通用大语言模型和企业应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改造和优化现有的通用大模型,形成真正在金融领域专业的大模型,才能让大语言模型技术更好地服务企业。

金融大模型是机构在业务场景中积累的金融数据训练而来,相较于通用大模型,表现出明显的金融领域特征,通常涵盖了金融研报、政策、基金、银行、保险等各个方向的专业知识。如果把各类金融大数据、宏观经济数据注入大模型,就能进行风险预警和预测,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

例如在银行领域,大模型可以用在信贷风险管理、智能获客等场景,以更好地识别客户需求以及评估客户信用风险。例如,智能客服不仅能和用户进行多轮对话,还能提出可实施解决方案。

金融大模型助力企业跨越“智能化鸿沟”

行业普遍认为,当下的大模型技术给金融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日前,星环科技推出金融大模型“无涯”,以及大数据分析大模型SoLar“求索”。演示中,“无涯”可以“回答”金融量化领域的各类问题,对个股、债券等各类市场事件进行较为全面的复盘和推演;“求索”大模型将作为数据查询和分析的智能助手,为数据工程师、数据科学及业务人员提供服务。

另有度小满也于近日正式开源金融大模型“轩辕”,其在金融名词理解、金融市场评论、金融数据分析和金融新闻理解等任务上,表现出了金融领域特点。度小满表示,经过清洗和标注的高质量数据集,不仅在通用性方面与ChatGPT达到持平成为可能,且提升了模型在金融垂直领域的性能。

此外,也有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的大模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预计在年内推出,面向金融机构开放使用。

金融科技公司长期深耕金融领域,服务大量金融行业客户,积累了足够多的金融专业领域的语料,形成了大规模高质量的金融类事件训练指令集,而这也是金融大模型的底座。

那么,大模型技术将会为金融行业带来何种改变?

度小满CTO许冬亮表示,在前台,大模型将提升金融机构客户经理的专业水平,降低客户经理的运营成本。在中台,其有机会改变企业内知识获取、内容创作、代码开发与测试的方式,甚至有可能全方位提升金融企业内部运营效率。在后台,大模型将成为智能科技底座的标配,大幅降低智能技术应用的门槛,只需少量标注数据甚至无需调整就可以让智能技术覆盖广泛的场景。

以风险管理为例,将大型语言模型应用在互联网文本数据、征信报告的解读上,通过用文本数据构造的预训练模型以及AI算法,能够将征信报告解读出更多维的风险变量,更好的识别小微企业主的信贷风险。

此外,大模型技术推动的人工智能浪潮,也将对中小银行产生一定影响。当下中小银行不仅面临“数字鸿沟”,也面临智能化挑战。和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数字化建设相对落后,如果大模型成为基础设施,将大幅降低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门槛,让不同规模的银行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加快中小银行数字化进程。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成熟,将助力中小银行弯道超车,跨越“智能化鸿沟”。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