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运动“滑”进深圳!中国聋人协会第七届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活动在深举办

作者:周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3-13 20:55:54

摘要:运动之外,小宝妈妈称,孩子有听力问题,家长刚开始都会很焦虑,依托深圳聋协的线上群,大家会聚在一起分享经验,相互鼓励,少走一些弯路。

冰雪运动“滑”进深圳!中国聋人协会第七届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活动在深举办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文梅 深圳报道

“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发展残疾人大众冰雪运动!”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恰逢全国两会胜利闭幕,鹏城处处喜气洋洋。一群听障孩子及家属兴奋地呼喊着口号。

3月12日,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指导、中国聋人协会(下称“中国聋协”)主办,深圳市残疾人联合会、深圳市聋人协会(下称“深圳聋协”)、深圳狮子会、深圳市残疾人体育协会承办,深圳狮子会助残委员会协办的“第七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中国聋协深圳站活动在深圳光明滑草游乐园火热开场。来自深圳市各区(县)的听障儿童及家属和工作人员约14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2_副本.jpg

深圳狮子会代表给孩子们送礼物

仿冰雪,真快乐

在冰雪资源并不丰富的南方地区,为了更环保地开展冰雪运动,本次活动主要通过体验滑草运动(滑草运动已加入国际滑雪联盟FIS)和迷你旱地冰壶趣味比赛的方式进行。

记者了解到,对于远离雪山或身处夏季的滑雪爱好者来说,滑草运动同滑雪一样,使人们在感受风一般速度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现场,在教练的指导和家长陪同下,听障小朋友们紧张又兴奋地穿上滑草鞋,体验滑草运动的魅力。

5.jpg

实际上,穿着滑草装备上坡并不容易。滑草鞋跟滑雪鞋相同,为了有效保护踝关节,无法使用替代品,加上鞋子下方滑草器的履带部分,长且有分量,行走起来非常不便。但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有的摔倒了也坚决不让人扶,自己费劲爬起来,再撑着助滑竿继续往前。好不容易爬上坡顶挺立在蓝天之下,助滑竿一撑,身体向前一倾,转眼间就翻飞在绿野从中,快乐也随着风一起迎面扑来。

3.jpg

听障孩子摔倒后自己爬起来

冰壶是冬季奥运会项目之一,本次活动,为听障小朋友和家长们准备的是群众性普及版的迷你旱地冰壶——亲子趣味冰壶比赛。两家4人为一队,每人投8个球,每次投中对应位置记1分,以此类推,每队最高32分。在了解比赛规则后,全体“队员”投入紧张的比赛,每投中一个比分,都引来阵阵掌声。

5岁的小宝(化名)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深圳聋协举办的活动了。小宝三个月大时确诊瓦登伯革氏症候群,疾病让他拥有一双蓝色的眼睛,依靠耳蜗和助听器获得声音。小宝的妈妈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小宝和健全孩子相处时或多或少都有些障碍,在这种活动中更能感受到接纳,更放得开。“他很喜欢参加这种活动,有时候在群里报名都报不上。”

运动之外,小宝妈妈称,孩子有听力问题,家长刚开始都会很焦虑,依托深圳聋协的线上群,大家会聚在一起分享经验,相互鼓励,少走一些弯路。

说话间,镜头转向一旁的小宝,他开心地比出剪刀手。

4.jpg

小宝开心地冲镜头比剪刀手

发展残疾人大众冰雪运动

本次活动是第七届冰雪运动季中的一环。

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大力推广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题中之义。

而为了吸引和动员更多残疾人参与冬季体育健身活动,2016年首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活动开启。本届冰雪运动季则以“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发展残疾人大众冰雪运动”为主题,时间从2022年12月到2023年3月底。七年来,开展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活动的省、区、市越来越多,在冰雪资源匮乏的地方,残疾人仿冰仿雪体育项目逐渐兴起。

中国聋协副秘书长赵琳娜表示,一直以来,中国聋协致力于搭建一个让更多听障朋友有机会更好地体验冰雪活动的平台。如今,冰雪运动季已经开展到第七届,有越来越多的听障朋友参与体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对于深圳这座南方之城而言,近年来,在“北冰南展”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加上“南展西扩东进”的口号提出,冰雪运动正逐步彰显出独有的魅力、活力与潜力。在深入推动落实“北冰南展”战略方面,深圳通过制定冰雪运动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冰雪相关重大项目、支持举办高水平冰雪赛事等,加快发展冰雪运动和产业。

为了进一步推动残疾人大众冰雪运动,鼓励和引导残疾人积极参与康复健身体育活动,深圳聋协已经连续六年协办“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南方分场活动,而深圳狮子会等单位作为深圳聋协的公益伙伴,也连续四届为活动提供物资和服务支持。

六届活动已累积组织2000多位深圳听障人士参与冰雪活动,为他们切实带来快乐的同时,亦为贯彻落实国家“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战略目标贡献了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