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楚源谈老字号“焕新”:要在实践中摸索民族品牌特色发展之路| 聚焦2023全国两会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3-10 17:54:03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黄兴利 北京报道
在今年以来消费加速复苏背景下,“如何扩大消费、释放消费潜力”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企业家代表们也在积极就此建言献策。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接受了《华夏时报》记者的书面采访。他提出,希望老字号通过高质量创新发展,充分发挥老字号在消费促进、民族自信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谈及政府工作报告,李楚源称对报告中涉及到经济发展的部分印象很深。他表示,报告凸显了对于提振消费、发展实体经济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视,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释放了加快推动经济实现整体好转的强烈信号,令他感到十分振奋,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更添信心。
建议因地制宜打造老字号消费节
“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了具体的规划部署,是一份站位高远、目标明确、实事求是、凝心聚力的报告。”李楚源对本报记者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内需成为今年首要任务,政策进一步激发投资活力,提振消费信心,消费潜力逐步释放。
记者了解到,李楚源在《关于多项并举挖掘中华老字号富矿,打造龙头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中也提及,2023年是“消费提振年”,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将持续发力,建议商务部等部门加大营造老字号消费氛围,因地制宜打造老字号消费节、展会等活动,在重点节庆节日派发老字号专属消费券,支持企业商贸流通。同时,文化和旅游部牵头支持在各大文旅景区设置老字号专柜、专馆、沉浸式体验街区等,为老字号提供曝光和消费机会等等。
在进一步扩消费上,老字号的潜力亟待挖掘。据悉,2006年、2011年商务部两次共认定了中华老字号企业1128家。据商务部监测,2022年,近35%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突破1000万元的占7成以上。今年春节假期,老字号线上消费超过3亿元,同比增长约5%,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贡献了积极力量。
以广药旗下老字号王老吉为例,从2012年到2020年,王老吉大健康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超20%,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50%左右,目前,王老吉已占据凉茶行业七成市场份额。按照王老吉大健康发布的新十年战略,要实现从“王老吉”单品到大健康产业集群的蜕变,争创“全球饮料NO.1”。
老字号如何“焕新”
今年两会,李楚源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就是老字号。据了解,目前,我国有中华老字号1128家、地方老字号3277家,其中有701家中华老字号创立至今超过100年。从行业看,这些老字号广泛分布在食品加工、餐饮住宿、居民服务等20多个领域。
在今年年初商务部召开的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的专题发布会上,商务部相关人士曾介绍称,日本仅2022年就有1300多家企业迎来了“百年生日”,入选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的德国企业中,有一半发展历史超过百年。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有条件、有能力、也有必要培育壮大一批我们自己的“百年老店”。
对于老字号如何“焕新”,李楚源有着自己的深刻思考。他介绍称,广药集团旗下拥有12家中华老字号,其中10家逾百年历史,从多年的经验来看,老字号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老字号不仅是经过百余年市场检验、消费者认可的中国商业精髓,更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符号。”李楚源对本报记者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过去五年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内创新支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众多中华老字号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速年轻化发展,探索新玩法、新产品。
李楚源认为,老字号在品牌竞争发展中已有先天优势,只有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民族品牌特色发展之路,才能在新时代下焕发生机。也要充分发挥老字号自带的民族情怀,更好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和民族自信的需要,抓住老字号在消费市场中的蓬勃生机。同时,老字号这块金字招牌,还要在与时代、家国同频共振中,寻求更多的新生品牌活力。
“在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的整体发展中,以龙头带动,发挥集群集聚效应,可以形成更多辐射能力,挖掘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李楚源建议,分级分类匹配资源,培育一批老字号龙头品牌,着重支持以王老吉为代表的百亿级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形成梯队引领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卢晓 主编:寒丰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