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数字经济前景如何?政协委员称需在融资、数据方面提供支持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3-03 16:55:06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卢梦雪 冉学东 北京报道
虚拟主播、数字藏品、加密货币、无人机飞手……数字经济催生了新业态,造就了新引擎,也拓展了更多就业场景。
而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加速创新,数字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也日益提升。
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进入新阶段:深圳数据交易所揭牌、横琴和前海“金融30条”发布、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启动等一些系列举措,正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李民斌指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仍存在数字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协同发展的效应有待充分发挥,数据流通程度有待提升,数字经济融资支持有待加强等问题。
基于此,李民斌向《华夏时报》记者分享了他的一份建议:大湾区应整合当前条件,探索创新粤港澳三地数字经济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加强发展数字经济的统筹协调力度,推进跨境数据验证的运用,并完善数字经济的融资支持。
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独特优势
在粤港澳三地的协同发展下,截至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近13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3万亿元,常住居民超过8600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李民斌表示,这为粤港澳大湾区指明了发展方向。
具体来看,李民斌指出,从数字化发展水平看,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协同发展的效应尚未发挥。如深圳、广州数字化发展水平较高,但在大湾区内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并不显著。从数字化领导机构来看,目前的粤港信息化合作专责小组主要由资讯科技相关部门负责,然而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涉及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贸易、数字服务、数字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由个别部门牵头的合作机制难以实现全面有效覆盖。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培育壮大大数据等新兴数字产业,并对健全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要素流通等方面作出明确部署。
李民斌分析称,数字经济时代要实现融合发展,首先要解决数据要素流通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内制度多样化,数据流通面对很多壁垒和挑战。随着个人信息保护不断加强,进一步加大了跨境数据流通的挑战。目前,大湾区已经开展了数据跨境流通的实践。比如,2022年3月,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在粤澳两地上线运行,为用户数据的跨境流通提供验证服务。不过,这些实践的区域和规模相对有限,对于跨境数据流通的推动力度有待提升。
此外,发展数字经济所需的资金支持具有“高强度”、“高风险”等不同特征。建设5G网络、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具有“高强度”的特征。
李民斌坦言,大湾区数字经济面临工业软件、操作系统、高端芯片等“卡脖子”问题,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的投资不确定性较高,具有“高风险”的特征。为配合数字经济的上述融资特点,相关融资体系还有待加强。股权融资方面,除了主板市场外,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信贷融资方面,数字经济主体往往因抵押物不达标准等因素而很难获得贷款。2022年末,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仅1.1%。
因此,李民斌指出,大湾区的数字经济融资支持有待加强,数据流通程度有待提升,数字化协同效应有待充分发挥。
推进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2022年11月,深圳数据交易所揭牌成立,成为深圳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的重要实践;今年2月24日,横琴和前海“金融30条”重磅发布,为粤港澳金融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和市场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2月20日,“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六类人才在签注有效期内可以不限次数往来香港或者澳门。
李民斌指出,随着大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制度、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融通诉求愈加凸显。跨境理财通启动后,银行各类跨境金融产品也在加速上线。大湾区应整合当前条件,探索创新粤港澳三地数字经济合作机制、合作模式,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亦为全国提供数字经济跨境合作的鲜活经验。
“数字化协同效应方面,要加强发展数字经济的统筹协调力度。”李民斌建议,升级粤港信息化合作专责小组,建立覆盖粤港澳、由三地高层领导共同参与的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委员会,成员包括政府官员、业界专家、学者等,强化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协同机制,制订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策略、重点领域,统筹三地数字经济发展事宜。同时建立统一的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为大湾区数字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数据流通方面,要推进跨境数据验证的运用。”李民斌称,建议在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试运行的基础上,推动建立覆盖粤港澳三地的跨境数据验证平台。
具体上,他建议一方面,要发挥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比如加快开源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鼓励更多主体参与试点和推广,尤其是大湾区全部布局的各类主体。同时,紧扣现实需求,逐步拓宽跨境数据验证的应用场景,包括跨境银行开户、跨境财富管理、跨境供应链金融、跨境资产转让、跨境保险理赔等金融类场景,以及跨境身份认证、跨境学历认证、跨境缴纳水电费等民生领域。
“此外,还要完善数字经济的融资支持。”李民斌进一步建议,在融资支持上,一方面,建议完善大湾区数字经济融资体系,推动设立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设立数字经济企业贷款补偿资金,提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支持商业银行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园区开展战略性合作,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另一方面,建议依托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点园区,为数字经济创新企业在三地投资布局提供土地和空间,加强引进和孵化合作,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数字化特色场景等开展联合攻关,促进数字经济创新成果加快转化。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