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奶遭遇“清盘门” 临时清盘人称破产无困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玉香 北京报道
一则太子奶海外遭遇清算的消息,使得太子奶再次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破产清盘具体工作还在进行中,但是不会有太大困难。”4月15日,作为太子奶临时清盘人的香港保华顾问有限公司(下称“保华顾问”)相关负责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本报记者了解,近日,作为太子奶债权人之一的花旗银行向开曼群岛大法庭提出清盘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的申请。4月12日,开曼群岛大法庭委托保华顾问作为太子奶的临时清盘人,开始展开工作。
太子奶的命运或由此终结。
突被清盘
太子奶海外被清盘的消息,或许让本就命运多舛的太子奶命运就此终结。
4月 14日,有海外媒体称,4月12日,开曼群岛大法庭委任保华顾问为太子奶的临时清盘人,正逐步对太子奶下属及关联公司进行通知。
对此,太子奶的声明称,“太子奶集团各公司在境内尚未收到任何国内外司法机构有关太子奶清盘的法律文书”,并称“英、美法系的法律不适合中国的法律,对太子奶不构成任何影响”。
针对太子奶海外遭清盘一事,4月15日,香港保华顾问有限公司向本报证实了这一消息。据了解,太子奶此次的海外清盘主要是由太子奶第一大债权人花旗银行提起的,并得到了英联、高盛、摩根三大投行的认可。
2006年11月,太子奶引进英联、高盛、摩根三大投行共同注册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三大投行联手注资7300万美元。
在三大投行的帮助下,2007年9月,太子奶又获得以花旗为首的国际六大财团5亿元的无抵押无担保的低息贷款,李途纯以个人名义对此笔贷款承担无限责任。
太子奶随后进行的疯狂扩张导致其资金链最终断裂。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报告显示,至高科奶业入驻前,太子奶的债务达到26亿左右。
2009年初,株洲市政府派出的工作组调研之后,组建国资背景的高科奶业有限公司。2009年1月20日与李途纯和英联、摩根、高盛三大投行签署租赁协议,托管太子奶集团的运营。
其中,在协议中,三方约定,高科奶业托管期间需使太子奶达到达到正常经营状态。所谓的正常经营状态是指其一年内销售额达到12亿-14亿元。
然而,被托管之后的太子奶并没有达到各方预期的目标。太子奶各大债权人的耐心也终于由此被耗尽。
花旗银行的这一举动,似乎与株洲市政府方面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有消息显示,2009年10月,株洲市兆富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廖斌受聘成为太子奶重组顾问后,曾做过一个“债务重组、资产处置和股权重组”的“三步走”方案。
针对太子奶的声明,保华顾问方面称,清盘并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对于具体的执行情况表示并不方便透露太多。
太子奶引资变故
高科奶业托管太子奶之后,一直试图继续为其引进战略投资者。
2009年7月,率先传出在太子奶正在和雀巢谈判合作。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曾表示,雀巢和太子奶双方将在生产管理、新品研发、包装设计和原材料供应4个方面开展合作。
然而,后来此事由于过早曝光而不了了之。在记者的求证过程中,雀巢方面并没有承认这一合作。
2009年11月,再有太子奶引资的消息传出。据本报记者当时了解,10月下旬,高科奶业便将表书下达到有意向的投资者。此后,方正集团、新希望集团、河南白象集团、海航食品集团、长沙新大新集团以及新希望集团等集团应标。
然而就在此时,仍是太子奶集团大股东的李途纯欲单方面终止与高科奶业的协议。理由是高科奶业并没有完成约定的销售量。
据记者了解,在高科奶业托管的一年里,太子奶的销售业绩确实不佳。有数据显示,1-10月,高科奶业的销售业绩仅为5.5亿元,这与12亿元的目标值距离很大。文迪波曾向媒体表示,高科奶业2010年的销售计划已经下调为10亿元。
一位接近高科奶业人士称,这实际上与高科奶业相对稳妥的经销方式有关。“高科奶业摒弃了李途纯原来那种较为激进的经营太子奶的方式。”这位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太子奶集团单方宣布终止租赁协议的举动,引来株洲市政府11月23日紧急出面干预。市政府办专门发出《关于做好稳定太子奶生产经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太子奶集团“不得插手和干扰高科奶业的租赁经营工作”。
根据本报记者了解,2009年12月份,太子奶引资的谈判曾经一度达到高潮,但是当众人期待结果之时,引资却并没有出现最终的结果。
如今,高科奶业董事长文迪波依然对记者表示“引资一事仍在谈判”。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