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金融正文

中美利差倒挂持续收窄,资金开始流入境内

作者:冉学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1-18 15:37:34

摘要:中国此次消费是否能够如愿复苏,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能否稳定,决定了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并决定了未来利率走势。所以对于未来中美利差走势,目前还是很难下定论,那么资金流入是否能持续,尚待观察。

中美利差倒挂持续收窄,资金开始流入境内

冉学东

随着国际宏观经济的演化,尤其是新冠疫情逐渐消退之后,美国通胀已然见顶,中国经济开始复苏,一度倒挂严重的中美利差开始收窄,而这时候先知先觉的资金已经开始流入国内。

1月12日,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提供的数据,去年12月有资金流入中国市场,中国股市有63亿美元资金流入,中国债券市场有51亿美元资金流入。

累计2022年,中国股票类别有71亿美元资金流入,但中国债券市场则有717亿美元资金流出。 根据IIF数据,新兴市场整体在去年12月大约有17亿美元流入,前一月为366亿美元;全年流入金额为337亿美元,远少于2021年的3796亿美元。

这背后最重要的力量是中美利差倒挂的幅度正在持续收窄,中美利差倒挂最严重的时候大概是去年10月中旬,如去年10月21日,美国十年期国债攀升至4.333%,中国十年期国债利率是2.723%,倒挂达1.61%,不过中国利率最低的时点应该是去年8月19日,到了2.631%;而到了今年1月17日,美国十年国债收益率为3.511%,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是2.975%,倒挂收窄至0.536%。

去年上半年,我国资金净流出是比较严重的。根据中债登和上清所的数据,去年2月近800亿元外资流出中国债市,3月流出量约1125亿元创新高,4月流出量为1020亿元,5月则为净流出977亿元。不过由于我国出口强劲,顺差持续扩大,对冲了资金流出,对于金融市场扰动不大。

中美利差出现首次倒挂是2022年的4月11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5.5bp至2.764%,中国10年期国债活跃券220003收益率持平上日中债估值报2.7525%。

中美利差出现倒挂的原因在于中美经济周期出现错位,美国经济从疫情中走出并大规模复苏,出现几十年难见的通胀后,美联储开始激进加息和缩表。

而与此同时,中国因为在疫情出现的初起防控措施比较成功,生产生活得到恢复,经济率先崛起,但是到了今年,由于封控仍然严格,经济继续此前的下行趋势,物价比较平稳,央行货币政策以稳增长为主,相对宽松。

由此导致中美十年国债的利率向相反方向运动,美国国债利率持续上涨,而中国国债利率则连续下行,最终在交点后出现倒挂。

中美利差倒挂的情况其实是持续存在的,有资料显示,2002年以来,中美利差倒挂发生过4次,分别集中在2002年1月到2004年6月、2005年1月到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到2010年5月、2018年11月到2019年3月。比较典型的是2005-2007年和2018-2019年这两个阶段。

以上四个阶段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美国都在加息周期内,或者加息末期,而中国在2002年之后,就没有出现过明显幅度较高的物价通胀情况,物价基本处在窄幅波动的稳定局面,则一旦美国经济出现复苏,中美收益率就出现倒挂,则是一个常见现象。

市场之所以关注这个指标的倒挂,主要影响是倒挂一定会影响国际资金流向,资金可能从非美元资产流向美元资产,从新兴市场流向发达市场,而这也打破此前欧美经济体利率过低或者负利率导致资金从发达市场向新兴市场流动的趋势,对新兴市场的资产价格产生较大影响。

而事实上,去年前半年新兴市场的资金是流向欧美国家的,这从去年一年美元的走势能看出来,去年大部分时间美元都在升值,直至突破最高点114,而人民币是持续下行的。

但是目前来看,中美经济周期波动再次出现相反的情况,美国通胀见顶,货币紧缩政策逐渐收尾,由于持续的多次激进加息,经济发展受到的抑制比较大,目前存在相对比较强的衰退预期,有些机构预期今年年末美联储可能就会降息。

而中国随着疫情的结束,生产生活全面恢复,而政策无论对于房地产行业还是对于消费等,都出台了全方位的刺激,市场预期中国经济在今年可能会有一个强势的复苏,利率开始上涨。

这就导致中美利差倒挂开始收窄,因为市场的交易主要看的是预期,会打提前量,反应在利率上,就是总是走在市场的前面。

但是目前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是,美国通胀此次是否还会反复,比如美联储人士的表态未来终端利率超过5%,但是市场却相对乐观,不相信美联储的表态,这导致近期美国股市大幅上涨。

而中国此次消费是否能够如愿复苏,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能否稳定,决定了未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并决定了未来利率走势。所以对于未来中美利差走势,目前还是很难下定论,那么资金流入是否能持续,尚待观察。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