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解码上海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加速推进三大任务,首提建国际化数字之都

作者:胡金华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1-12 20:52:08

摘要:这份含金量极高的报告一面总结了过去五年上海经济建设的成就;另一面也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包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数据要素全域赋能、生产生活全面转变初步实现,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等。

解码上海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加速推进三大任务,首提建国际化数字之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上海在经历了2022年初疫情封控和年末奥密克戎病毒两轮冲击之后,2023年政府工作聚焦哪些领域,备受外界关注。

1月11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举行,当日上午,上海市市长龚正作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这份含金量极高的报告一面总结了过去五年上海经济建设的成就;另一面也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包括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8%,数据要素全域赋能、生产生活全面转变初步实现,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等。

而对于今年的上海主要工作,报告也提出将深入实施“三大任务”:包括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行动方案,深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积极配合深化科创板制度创新,支持更多优质科创企业做大做强;全面完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重点合作事项和重大项目落实落地。而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大中心方面,上海也将持续推动功能升级,聚力建设双向开放“三大平台”。

“报告中列出的很多数字,尤其是关于民生的内容都是很量化、很准确的。未来5年对上海是很重要的时期,尤其在2023年经济恢复和重振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围绕上海目标中心工作更好地发力,我们在与民营企业沟通中深刻感到,企业家对上海发展的长期信心没有变。”上海市政协委员王凌宇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报告“串”起的数字目标

事实上,在多位上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看来,2023年的报告,数字化经济发展成为主线,尤其提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四大新赛道,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的未来产业五大领域加速布局。此外,对于2023年的政府工作目标,更是提出了九组重磅数据。

具体而言,上海首先提出全年的GDP增长目标在5.5%以上,CPI增长在3%左右,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在3%左右;新增就业将达到55万个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占GDP4.3%左右;全年重大建设工程完成投资2150亿元;新增数字化转型生活类重点场景达到10个;新建高标准农田达到3万亩;全面推进建设15分钟社区生活圈;新增养老床位达到5000张;完成中心城区零星二级里以下房屋改造12万平米,完成28万平米不成套旧房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筹措7.5万套保障型租赁住房。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对标香港、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报告总结了上海建设“五大中心”尤其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成绩,也提出了新的目标。报告指出,过去五年上海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持续强化。原油期货、“沪伦通”、债券通、“南向通”、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创新产品和业务推出,全国首家外资独资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一批金融业开放项目落地。

“2023年将持续发力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功能,推动实施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建设行动方案,深化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深化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推进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改革创新。”报告指出。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在1月12日分析称,深化外汇管理是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改革举措,特别是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全球功能,这是新时代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任务,更需要对标国际,深化外汇管理改革。要借鉴国际通行的金融监管规则,进一步简化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流程,推动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探索区内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

首提建国际数字之都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在报告中首次提出2023年着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报告用了较多篇幅着重描述了国际数之都建设的具体路径——“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步伐,持续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围绕深化经济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工业软件攻关突破,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行动,培育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标杆,推进数字商圈、数字商店建设,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效能,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系统化构建城市数字底座,推动空间信息数据应用,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加快建设国家级数据交易所、国际数据港和一批数据中心、算力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

而在深化生活数字化转型,推动构建精准、普惠的数字生活服务体系方面,报告提到,今年将新增生活类重点场景10个,提升社区便民服务数字化水平。建设一批数字化赋能示范校,优化升级“便捷就医服务”应用场景,推广“养老院+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打造博物馆、美术馆数字文化体验空间,完善出行即服务体系。着力消除“数字鸿沟”,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

在深化治理数字化转型方面,推进“一网通办”,推动“随申办”为民为企服务迭代升级,深化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入推行免申即享、“好差评”和帮办制度,打造线上线下“泛在可及”全方位服务体系。推进“一网统管”,强化数据动态更新和相互赋能,推出一批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的应用场景。

“18%的比重,相对还是一个比较谨慎的数字。数字经济一直以来都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投资很多,比如5G网络、数字中心等,相关的政策配套也在逐步完善。2023年作为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的开局之年,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应该有所收获,特别是上海等一线城市,会有更多机会。”对此,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1月12日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表示。

在王振看来,未来上海要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应用、数字技术人才集聚、应用场景开发,以及数据资源流动开发、数据跨境流动几个维度同时发力,重点抓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元宇宙三大领域,扩大先发优势,加快形成规模优势和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