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正文

社保税可能让社保改革南辕北辙

作者:王炜瀚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4-09 19:13:49

摘要:社保税可能让社保改革南辕北辙

 

王炜瀚 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期在《求是》杂志的文章提道:“完善社会保障筹资形式与提高统筹级次相配合,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积极运用税收手段,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由于没有详细的说明,这一消息难免牵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
    社会保障是当今世界先进国家普遍重视的社会问题,社保机制是社会再次分配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各种类型市场经济国家有所区别的重要制度性特征之一。如同奥巴马新政中的医疗改革旨在将医疗保障覆盖全民一样,中国最终建立公正、有效、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样也将光荣地载入人类史册。有专家认为,谢部长所提的内容是社保“费改税”,可以不增加现有社保参与者的缴纳负担。若果真如此,这一举措将直接解决目前地方社保“各自为战”的问题,实现“全国统筹”,也有利于真正刺激农民工投保的积极性,并避免相关腐败的发生。无疑,这些都将大大降低社保运行的行政成本,并提高未来社保体系的运转效率。如此说来,“费改税”的确是值得期待的改进。不过,由于征收社会保障税的各国税制有所不同,中国的社保税将涵盖哪些具体内容尚未可知。未来的社保税能否果真仅仅是形式上的“费改税”,不再增加纳税人的负担;社保税是否也将成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手段,都是让笔者担心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社保税的政策调整对象是工薪收入群体,如同所得税一样,征收对象是阳光下的工薪收入。当前,政府官员灰色收入普遍存在、尚需规范;为数不少的国有垄断企业仍然侵占本应归属全民和国家所有的稀缺要素租金并坐享垄断利润,成为造成收入差距过大和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投入不足的两大重要原因,同时也是社会公众最为不满和敏感的问题。可以想见,如若继续增加工薪阶层的税负,势必进一步影响这一群体对社会公正的判断,不可避免地对社会和谐与稳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将阳光下的广大工薪收入者作为政策调整对象不能真正触及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政府部门追求低行政成本的政策,不应以损害社会公平和影响社会稳定为代价,更不能回避最基本的社会矛盾。解决灰色收入和国有企业超额福利等问题才是真正地正视矛盾。社保“费改税”恐难承担调整收入分配差距的重担。
    再有,针对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在不断规范灰色收入、约束国有垄断企业的同时,全社会需要理解、承认、关注并尽快着手解决以普通白领阶层为代表的工薪收入群体身处的民生困境,不应继续加大他们的税负。原因在于,普通白领阶层已成为当今时代中国社会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社会做出了最多的牺牲,却得到的是最少的关注和关怀。笔者认为,普通白领阶层虽然既非名义收入的底层,也非社会精英,但他们为社会安定运行所做出的实际贡献和承受的实际税负被严重低估。因此,不但未来的所得税改革不应当加重已经成为个人所得税主要征缴对象的整个工薪阶层的负担,而且社保“费改税”政策的设计也需要坚持不增加负担的原则,仅仅以“费改税”启动阶段的不增赋作为过渡是不够的。以普通白领为代表的工薪阶层理应得到税收政策的关怀。
    中国当前最主要的社保问题是投入问题,而且投入不足是社保金无法跨地区流动的重要原因。虽然“费改税”由中央财政统筹可以很好地消除跨地流动障碍,但投入不足却问题依旧。寅吃卯粮导致社保缺口已经世人皆知。将雇主投入的社保款计算在内,工薪阶层一生的收入是固定的,如果要通过参加社会保障计划获益,就需要依赖外部投入,否则于个人而言,说到底还是“朝三暮四”的时间结构规划。同样,没有外部投入,社保缺口问题还是不能够得到解决。要想解决问题,就不得不正视问题。无论是出台新的社会保障税,还是进行“费改税”,是否真正具有社会意义只取决于是否能够引入“水源”注入社保这个“蓄水池”。国家出钱、财政出资,同时保证不是从工薪阶层口袋里转移而来,是唯一的办法。很显然,归属全民的资源收益,以及权力资本的灰色收入、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都是理所应当的“水源”。财政部不妨在这些方面多多拓展思路。
    学习先进的发达国家征收社保税的经验是好事。提出社保“费改税”并由中央财政统筹也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并为今后建立健全社保体系创造便利。但增加新税种本身,并不意味着我们真正解决了问题,健全了体制。我们需要正视矛盾,并积极思考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政策的制定应始终坚持关爱民生的原则,少将行政成本作为考虑的因素。一项政策工具也往往不能实现多个政策目标。社保税是否适合作为调节收入差距的工具还有待探讨。如果只是形式上的“费改税”,也不妨等到完善个人所得税之后再行改革,以避免出现预想不到的新问题,增加未来改革的困难和阻力。总之,社保税不是万能药,社保改革更不能南辕北辙。与其取道“社保税”,莫若正视矛盾,迎难而上。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