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不甘沦为“打工人”,车企纷纷布局电池产业

作者:丁琦 于建平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11-01 22:42:41

摘要:针对原材料上涨,动力电池企业也选择将部分涨价压力转移给下游车企,新能源车企利润空间仍在不断下压。

不甘沦为“打工人”,车企纷纷布局电池产业

见习记者 丁琦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建平 北京报道

在全球汽车加速电动化的背景下,动力电池需求也水涨船高。近日,广汽集团斥资百亿元打造自主电池产业线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今年以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10月31日,部分锂电材料报价上涨,电池级碳酸锂涨2500元/吨,均价报56.15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涨2000元/吨,均价报54.70万元/吨,继续创历史新高。同时,氢氧化锂等材料的价格也均有所上涨。

针对原材料上涨,动力电池企业也选择将部分涨价压力转移给下游车企,新能源车企利润空间仍在不断下压。面对这一现状,不仅头部车企特斯拉、比亚迪布局电池产业,广汽集团、蔚来汽车也纷纷加速进军电池产业。

车企利润空间遭挤压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5.5万辆和70.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和93.9%,市场占有率达到27.1%。今年前9个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71.7万辆和45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倍和1.1倍,市场渗透率已达27.1%。

虽然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销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但大多数新能源车企仍是亏损状态。2022年上半年,理想汽车的毛利率达到22.1%,达到最高,蔚来汽车为16.7%,比亚迪16.3%,而小鹏汽车9.7%。从比亚迪半年报中得知净利率仅为2.61%。

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和成本,能否在疫情反复、成本不断上涨、供应链紧张等情况下,实现动力电池等核心技术产业链自主可控是车企盈利水平的关键因素。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由于上游材料价格持续高涨,导致电池企业向一体化加速,除特斯拉的新能源整车厂都是亏损的。

新能源汽车测评人段沐阳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锂电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不断层层传导,导致车企盈利空间不断下压。最终还是由成本端的车企来买单,如何实现‘电池自由’是未来新能源车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倒逼行业进行洗牌。”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之下上游锂矿企业和电池企业赚的盆满钵满,特别是锂矿企业的业绩超强,龙头企业的锂矿业务额的净利率高达70%,第三季度,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营业收入973.69亿元,同比大增232.47%。

事实上,下游整车企业盈利空间正在不断被挤压。今年第三季度,尽管不少企业都实现了净利润的同比增长,但除比亚迪外,少有企业净利润增长程度超过中游的动力电池企业。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汽车行业的利润水平已经是下游制造业中偏低的了,而锂矿行业的高景气,主要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预期增强形成的资源错配。”

整车企业向中上游渗透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进入“拼刺刀”时代,竞争日益加剧。在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给汽车主机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背景下,曾庆洪认为,电池企业将成本压力传导至主机厂,主机厂也必定将造电池和原材料。

崔东树认为:“未来,‘整车为王’是必然趋势,整车企业要做产业链链长。未来做新能源车的企业,要想有盈利,产业链能力非常重要,特别是电池产业,必须掌控在自己的手上。”

据了解,车企加速布局动力电池领域,一方面是动力电池原材料上涨,导致车企利润承压;另一方面车企新车交付延迟,对其知名度和品牌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车企纷纷加速布局动力电池。

记者从天眼查了解到,由埃安控股的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公司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业务范围涵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制造、电池材料研发及相关产品的技术服务等,总投资109亿人民币,开展电池自研自产产业化建设以及自主电池的生产制造和销售。

此外,多家车企都在竭尽所能地突破电池供应不足以及原材料上涨过快的瓶颈。蔚来投资20亿元成立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特斯拉已经研发了4680大圆柱电池并形成了成熟产线;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成为动力电池领域风向标,六棱柱电池也即将迎来量产。脱胎于长城汽车的蜂巢能源,研发出国内首批20Ah级硫系全固态原型电芯。

华安证券表示,车企向上布局电池领域,旨在增强产业链话语权,有利于保障电池供应及降本增效。此举一方面印证电动车及锂电行业高景气,另一方面或将加剧行业竞争,头部电池厂有望凭借技术、资金、产能及客户优势应对全球竞争。

独立汽车媒体人李旭之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实现‘电池自由’的道路上,技术与规模门槛难跨越。生产出实验产品很容易,但真实达到量产车型的装车标准并非易事。而电池的品控性能是直接影响到自身品牌价值的,一旦出现一致性问题,影响到来品牌价值,得不偿失。整车企业布局动力电池产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