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柔软的“铁娘子”李王花:人不奋斗枉青春

作者:周南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10-09 21:58:40

摘要:从泥泞中走来,在百花中盛开,为他人浇灌,李王花笑得灿烂。她告诉记者:“人不奋斗枉青春。”

奋斗者·正青春|柔软的“铁娘子”李王花:人不奋斗枉青春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周南 文梅 北京报道

十月的海南,高温稍退。不等假期结束,李王花就趁着几分秋意,提前进入了工作状态。

李王花是海南王花爱心服饰有限公司创始人,在服装行业一路打拼至今,从桃李之年因是残疾人,以“影响公司形象”的理由多次被拒之就业门外,到创办企业,带领残疾员工创收、战“疫”,一路走来,有人称她为“铁娘子”。

“铁娘子”爱好书写和记录,颇有几分才气。字亦如其人,笔力雄健。

“屋外下着雨,屋内流着汗;抬头是风景,低头是生活。踏实走好每一步,珍惜每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日子,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心怀感恩。”这是她10月7日写给自己的总结,也是她的人生态度。

泥泞中盛开

李王花的人生前二十年,多有泥泞。

1985年末,她生于海南省万宁市后安镇一个农村家庭。三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左腿落下残疾。因着家庭贫困和身体残疾,穷苦和孤独几乎贯穿她的成长。

读书时学费靠借,同学的嘲笑和欺负常有。李王花深知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为了走出农村,便加倍努力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后,家里再供不起她读书,李王花决定学习技术,早早挣钱。

2002年,她进入海南的一所技校学习服装设计。生活依然艰难,学费还是靠借,即便勤工俭学,生活费也常常没有着落。“我当时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活着,不要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以后能开个自己的店,缝缝补补我也满足。”为此,李王花不敢休息,假期也总在练习缝纫技术和打零工中度过。

三年下来,与欠的债一起增长的是她的韧性和过人的专业技术。

然而,“社会大学”的考验来得凶猛。

毕业后,李王花来到广州找工作,身体残疾依然是桎梏。无处可去,她就拎着行李“流浪”,走了一家又一家工厂,最终,李王花的第一份工作是以“不要工资,只要有饭吃”为代价开启的,每天在服装公司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好在第一个月她还是凭借努力挣了103块。最让她感到受伤的是同事的歧视和排挤,“我没想过,身体的缺陷会给我的人生带来如此深刻的伤害,这种伤害好像看不见底,遥遥无期。”

为了让“遥遥无期”变成“未来可期”,唯有一路向前。李王花告诉记者:“我那时候就下定决心,未来要开办服装厂,给残疾群体提供一个有尊严的工作平台。”她的声音铿锵有力。

为了尽快在广州站住脚,她三年不曾回家,一心扑在专业技术上,每天做工作笔记,积累服装行业的相关知识,遭遇不公也咬牙坚持。当现有的工作让她无法学到新东西,她凭着出色的面试表现和工作经验跳槽到另一家外贸服装公司。

时光匆匆,李王花习得一身“武艺”,悄然绽放。

从面料采购、跟单销售、出口报税、车间工厂,到项目管理、商务洽谈……她掌握了服装生产与销售的整个流程。

2009年,李王花尝试创业,搞起了服装批发。每天凌晨四五点钟,在人头攒动的批发市场,总能看到一个姑娘铆着劲儿,半提半拖着沉重的货追赶公交车。车追上了,回报也接踵而至。不到一年,批发生意就实现盈利。两年后,李王花决定将生意转手,和朋友合伙开服装公司,因为质量过硬、经营有道,服装公司也凭实力赢得了口碑。

爱情之花也开得正盛,2013年,李王花和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成家,有了儿子。

细数往事,李王花再无对命运不公的感怀和责问,言辞之间尽显柔软。只是跟记者说起在广州打拼的最初三年,因不曾回家而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时,不禁哽咽。

她习惯性地用书写表达自己,“时光所赠予的一切,都有它的深意与安排,而努力坚持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迟!”李王花的字依然遒劲有力。

灿烂的“农民工”

穿过泥泞,李王花已然盛开。思量再三,她却在花开正盛时,选了一条更难走的路。

2015年,李王花听说海南省残联正在打造残疾人创业就业一条街,心中的种子被唤醒——为残疾人朋友提供一个有尊严的就业平台。几番纠结之后,她暂时放下家庭,抱着满腔热情回到海南在创业。

一切从零开始。李王花在海口找了一间毛坯房自己装修,筹备建厂,烈日之下,骑着电动车找业务,骑着三轮车送货。随着李王花的肤色越来越深,业绩也有了起色,她创办的海南王花爱心服饰有限公司开始步入正轨。

公司中有60%的员工是残疾人,且残疾种类多,如肢残、听障、智力残疾、脑瘫。根据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公司提供了相匹配的工种,“简单的比如做录入员,复杂的做技术工,在生产线上缝制衣服、做熨烫、拉布,还有的做剪线工、包装工,或者做搬运、清洁等等。”和健全员工一样,残疾员工按多劳多得的激励方式,最高工资达万元。

2.jpg

管理残疾员工不容易,李王花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自己就是残疾人,她非常清楚,残疾人的管理成本要高于健全人。解决基本的食宿问题反倒简单,要花心力的是协调和沟通成本。

比如员工中有精神方面的康复患者,因长期服药,身上气味重,引起同宿舍员工的不满,公司本着不辞退残疾人员工的原则,最终给其提供了单人宿舍。另外,不同残疾类别的员工工作效率不同,加上王花公司的员工大多出自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管理时不能指望用公司的一套规章制度去约束他们,需要用更加柔和、人性化的方式去沟通。李王花常常像个大家长一样“哄”他们。

让李王花极为欣慰的是,公司不仅先后辐射带动和培训了上百名残疾人掌握服装加工生产技能,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尊严和快乐,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公司里的健全员工也对残疾员工乃至整个残疾人群体报以更多理解和尊重。

来自农村,回馈农村。

采访时,李王花几次笑称自己是“农民工”,她深知农村地区贫困残疾人的不易,“相对而言,文化水平高的残疾人朋友能获得的工作机会更多,农村的残疾人想走出来太难,他们需要一个引导他们融入社会的机会。”

2019年,公司投资了120多万元,在海南省残联扶贫定点的临高县东英镇和新村建分厂,创办了残疾人扶贫生产车间,开展服装加工生产,为农村重度残疾人提供托养日间照料服务,解决贫困户、贫困残疾人及家属就地、就近就业等难题。

截至目前,车间已经为超过30名家庭困难者、残疾人及亲属培训服装技能和提供工作岗位,走出了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扶贫新路子。

李王花告诉记者,现在,车间正在扩建中,原本预计十月之前完工投产,因疫情稍有耽搁,“但我们已经开始对残疾人及亲属进行服装技能培训了,等完工后,还能再多解决40人的就业问题。”

疫情冲之下,“淡季期限直接拉长,公司营收一年至少锐减三百万。但是我们没有裁任何一个残疾人员工,一个都没有。”

战“疫”

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席卷全国。就业创收之外,李王花带领残疾员工参与战“疫”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

大年三十那天,李王花跟往年一样,待一切收整妥当后最后一个离开公司,驱车赶往广东,和家人团圆。

大年初一,还沉浸在新年喜悦中的李王花接到了一个电话,问她能不能尽快帮忙赶制一些医护服。“其实,当时我和很多人一样,并不清楚疫情意味着什么,以为只是普通的服装订单。”第二天她又陆续接到几个电话——海南各大医院、疾控中心急需医护服、手术服等医护用品,李王花即刻决定,年初三带着家人回海口,加班上工。

正值春节,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不少厂家还在放假,为了解决原材料问题,一方面,李王花召集了8名住在海口周边市县的残疾员工,开车将他们一一接回公司,利用现有的服装原材料改造加工。

另一方面,她几经周折联系了位于全国各地共14个工厂,高价购买制作医护服、被套床单等生产原材料。跨海运输的成本不低,李王花告诉记者,以布匹为例,如果走普通物流,每米布的运费只要5毛钱,但走快递,每米布的运费则陡升至6-7元。李王花还是选择了快递,“当时我也顾不上考虑成本,亏本也要满足医院需求。”事实上,疫情期间,公司始终坚持保价供应,生产的医疗服装成本均高于售价的20%-30%。

为了加快进度,李王花和家人都加入其中。当时,车间的裁剪师傅尚无法到岗,李王花就亲自上阵,工人们经常能看到瘦小的她手持50多斤的电剪,跪在操作台上裁剪布料。打版、裁剪、缝制、打包、运送……加班加点一个月,最终工厂为医院赶制了6000余件价值超过30万元的医护用品。

全国各地疫情反反复复,李王花的战“疫”之举就持续至今。

前期她多渠道筹措购买了价值数万元的口罩、酒精等防护用品捐赠给抗疫一线。海南出现疫情后,她便着重帮助当地的残疾人复工复产,给十个多重困难的残疾家庭送去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

“口罩特别紧缺的时候,很多残疾人朋友真的是一个口罩都戴到起毛了。”李王花声音有些干涩,“我就给他们送点口罩、酒精,搬点米面油。今年,海南的疫情已经第三次反弹了,每一次我们都捐些物资,疫情严重就多捐点,不严重就少捐点,就是尽己所能吧。”九月初,李王花还购买了一批抗疫物资用于支持海南的“0801疫情”。

从泥泞中走来,在百花中盛开,为他人浇灌,李王花笑得灿烂。她告诉记者:“人不奋斗枉青春。”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