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证券正文

升值预期促港股横扫21000

作者:杨卓卿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4-02 19:19:51

摘要:升值预期促港股横扫21000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卓卿 深圳报道

   恒指第二季度的开门红给不少投资者带来一丝兴奋,在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响下,4月份港股走势看多人数明显增加。
    因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及清明节,2010年4月2日—4月6日港股休市。而在4月1日本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港股价量齐升,恒指突破百日均线并站上21500点高位,全周涨幅达到484点,升幅2.3%,国企指数也大涨646点。
4月开门恒指大涨
    长假之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恒指给投资者带来不小的惊喜。
    4月1日,港股一日震荡上扬, 恒指早市随A股高开逾151点,其后在汇控、中移动等蓝筹股回暖支持下继续上涨, 时至中午,在A股涨势不减的提振下升幅再度扩大,最高摸至21472.89点后小幅回调,恒生指数午盘收报21439.71点,升200.36点或0.94%,成交360.36亿港元。
    其中,金融股及地产股表现突出。金融股方面,汇控00005上涨0.32%,渣打02888涨1.34%;恒生00011上升0.65%,中银香港02388上涨0.65%;东亚00023升0.7%,宏利金融00945涨0.79%。地产股方面,长实00001升1.7%,恒地00012股价跌0.64%;新地00016上涨0.26%;新世界发展00017上涨1.33%,信置00083上涨0.66%,恒隆地产00101上涨0.64%,港铁00066下跌0.17%。
    国泰君安证券香港公司执行董事蒋有衡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他对当日恒指表现的些许意外:“一般来讲,五天长假之前股指表现都会比较清淡,这次恒指大涨让人感到有些意外。”
    蒋有恒还表示,就当日盘面的表现来看,很大程度上是和中国内地、美国,尤其是欧洲公布的PMI数据总体来说比预期较好有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中资银行股表现尤其抢眼,不仅成为当日也是本周恒指走强的一大要因。”
    4月1日,中资金融股方面,国寿02628上涨1.61%,平保02318上涨1.5%,财险02328上涨0.63%,太保02601则大涨1.89%。银行股中,建行00939上涨1.89%;工行01398上涨1.69%;中行03988上涨1.21%;交行03328更是大涨超过3%,招行03968升1.67%,中信银行00998升2.23%,民行01988升0.87%。
人民币升值或是诱因
    惊喜的背后更让各方揣测恒指突然大涨的动因,人民币升值预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东海证券海外市场分析师徐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对当日恒指的大升感到意外:“港股今天的放量上扬出乎意料,在漫长的假日之前有如此进取的行为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徐缨将主要原因归结为人民币升值预期,他表示:“这不是一般的对中国内地经济预期向好所能解释的,我们倾向于认为和人民币升值有关。国家主席胡锦涛已决定在12-13日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原子能安全高峰会议,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一定会就人民币升值问题在14日之前达成一个协议。”
    3月31日,高盛全球宏观及市场研究总监Dominic Wilson发出的一份报告中力荐在港上市的中资股,并认为国企指数至少在估值上有20%的上扬。
    对此,徐缨则表示,有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中资股在港上市的股票自然估值偏低,经济前景增长的前景则不太好判断。“Dominic Wilson推出这份报告真正的背后因素,我们认为,就是人民币升值,而且实现一部分应该是较快就能看到的事。”
    国泰君安蒋有衡对徐缨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表示,人民币升值是主因,此外,近期频频发布的亮丽年报也为恒指注入不少上行动力。蒋有衡还指出:“最近资金从货币基金及债券基金流出,股市及大宗商品市场是资金最有可能的流向。”
    对于后市,讯汇证券行政总裁沈振盈认为本月港股确实可以看高一线,他表示,港股从去年12月调整至今已有4个月的时间,从中期调整的时间上来讲已足够;从外围来看,目前美股稳步上扬,内地A股市场已回稳,港股已具备反弹的条件。
    实际上,A股市场的逐渐企稳也是众人眼中的港股利好。
    华富嘉洛证券首席策略师梁家明表示,3月份是业绩公布的高峰期,港股普遍都合乎预期,但却在21000点横行,主要原因是受A股拖累。A股整个3月都在2950至3100点之间,主要是由于中央担心资产泡沫,尤其是4月份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中央更想稳定股市,防止炒风过热,故A股未能有明显突破。不过,3月欧美股市连日破顶,创下18个月新高,此时,港股投资机会渐显。在3月下旬股指步步走强,成交渐增的情况下,4月份持续向好,值得期待。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