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地产正文

破解低碳园区落地与运营难题 葛培健:借助“双碳”打造互联互通新型产业链|聚焦服贸会

作者:李凯旋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9-06 09:07:21

摘要: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同样是碳排放大户。葛培健表示,产业园区精准减排已是刻不容缓。而在从高碳园区向低碳园区的转型过程中,进行园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运营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此外,低碳园区的落地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实际执行,相关政策标准需要完善。

破解低碳园区落地与运营难题  葛培健:借助“双碳”打造互联互通新型产业链|聚焦服贸会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李凯旋 李贝贝 北京报道

9月4日,绿色低碳·洁净未来——2022年华夏双碳资本发展论坛暨双碳中国颁奖盛典在北京举办。论坛由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指导,金地集团、晶澳科技、金螳螂提供特别支持,《华夏时报》联合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举办。

本次论坛为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中环境服务专题部分之一,在中国能源研究会“2022能源发展与品牌建设年会”专题会议中举办,是聚焦中国企业减碳发展的专题论坛之一。

论坛上,金地威新产业研究院院长葛培健发表了题为“双碳经济下产业园区的‘金地威新模式’”的演讲。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同样是碳排放大户。葛培健表示,产业园区精准减排已是刻不容缓。而在从高碳园区向低碳园区的转型过程中,进行园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运营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此外,低碳园区的落地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实际执行,相关政策标准需要完善。

葛培健认为,打造低碳园区不仅是企业ESG社会责任体现,也是产业园区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标志,更是推进生态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资管价值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从而真正成为产业园区资管运营专家。

产业园区减碳迫在眉睫

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GDP超过114万亿。其中,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3%。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工业领域碳排放量为79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69%。“这表明,强化或者推进工业碳减排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十分重大。”葛培健在演讲中如此表示。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产业园区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葛培健认为,产业园区有“三主”定位,分别是先进制造业的主阵地、对外开放的主战场、科技创新的主引擎。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产业园区累计超过2万个,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但也正因如此,产业园区成为了全国排碳大户。国际能源署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工业园区碳排放占比达到31%,并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

“将工业园区定位为精准减排的重要锚点则已是刻不容缓。”葛培健说。

葛2 (1).jpg

“能耗论英雄”成未来发展重点

诚然,中国的“双碳”之路任重而道远。对于产业园区而言,其如何从高碳园区转为低碳园区同样不易。葛培健认为,产业园区中的企业要素、功能要素、创新要素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葛培健表示,在企业要素协同调控方面,产业园区可以发挥系统调控工作,促进园区内产业生态协同协作,减少不必要的碳浪费。在功能要素协同调控方面,产业园区可以深度贯彻产城融合理念,有效降低片区整体碳排放。而在创新要素协同方面,产业园区可以打造开放型创新功能平台,支撑相关企业推动低碳科技创新。

“总的来说,打造低碳园区的着力点应为产业园区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运营。因此,低碳园区的定义应是建设低碳化、运营零碳化。”葛培健说。

不过,葛培健直言低碳园区要达到内部碳排放和吸收自我平衡,以及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难度较大,其也是未来产业园区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运营的重点。

园区不仅仅是空间提供商的物质载体,更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葛培健认为,低碳园区本身也能够促使园区内的企业自主减碳,向绿色转型。此前,产业园区的考核导向是“亩产论英雄”以及“绩效论英雄”。而随着“双碳”目标的倒逼,未来则是要转向为“能耗论英雄”“生态论英雄”。

顶层设计和落地执行缺一不可

不可否认,“双碳”目标以及发展ESG已然成为主流。在葛培健看来,低碳园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需要在一定时间提升“能耗、环保论英雄”的权重。不过,当前,低碳园区的认定标准、相关制度供给及法规支撑、低碳园区能否加入碳市场交易等问题依然缺乏顶层的细化设计。

具体来看,葛培健认为,由于厂房建筑排放往往占到工业园区总排放的30%-40%,服务业园区总排放的70%-80%,针对建筑载体减排是打造低碳园区的重要抓手。

其中,打造低碳园区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控制碳排放和加强碳吸收。在园区建设阶段,可以通过提高建筑节能、采用环保清洁建筑装置等方式来降低碳排放。在园区运营阶段,则可以通过对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措施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固碳方面,产业园区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建设楼宇立体绿化、小型高效的生物吸碳等项目,加强碳吸收。

那么,在保障自身建筑及运营已是低碳的背景下,产业园区又该如何尽可能让入驻企业低碳化?

葛培健表示,在产业园区招商阶段便需要认真审核入园企业ESG要求及生产产品规范等内容,并在入园后对企业进行双碳转型的情景分析和定量评估,严格考核入园企业的碳排放。同时,结合政府引导,有序升级改造或者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并引入低碳企业,推动园区内循环,建设绿色低碳产业链。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种模式下,低碳园区和零碳产业则形成循环链接,成为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新型产业链。

近两年,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产业地产同样出现震荡。葛培健说:“产业园区要去地产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低成本的产业空间,不仅仅只有租金收入,还有能源管理服务收入,从‘房东’向‘产业园区资管运营专家’转型。”

举例来看,葛培健表示,除了传统的租金收入之外,产业园区还可以通过利用空间布局光伏等获得能源管理收入,也可以对园区内的优质低碳企业进行投资,收取投资收入。“对于产业园区而言,这打通了营收渠道,是看得见的利润。”葛培健说。

在葛培健看来,这一转型十分具有借鉴意义。“以往企业想到低碳便只会将其与投入联系在一起,认为低碳事业是一项投入型事业。实际上,通过打造并运营低碳产业园区,企业可以从中寻求到利润点,将低碳事业从投入型事业逐渐转向为收入型事业。”葛培健说。

据了解,《华夏时报》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主办的中央级主流财经媒体,《华夏时报》以人道慈善为主旨,以公益财经为特色,关注时政民生,关心财富趋势,构建起了专业财经的影响力。2022年也是《华夏时报》改版15周年,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横跨报纸、网站、新媒体、活动策划、视频、音频的全媒体综合服务平台。响应国家号召,共谋双碳新发展,《华夏时报》社联合多家专业机构及相关企业发起成立了华夏双碳能源研究院,并设置了能源频道和双碳频道,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之路提供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