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C们3.0时代的烦恼:去年不良资产新增6700亿,非银增速高达38%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8-16 20:38:4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在疫情等多重因素考验之下,我国各行业不良资产均出现了增长势头,如何运用各种手段和渠道化解处置不良资产,甚至重新盘活不良资产使其“变废为宝”,也在考验着AMC(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们。
8月12日,普华永道发布《2022年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改革与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不良资产整体规模约为5.88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6700亿元,同比增长12.86%,但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增速仍落后于不良资产增速,这限制了资产管理公司承接不良资产的能力。
“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新变化,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风险防范化解的任务更加艰巨。在此环境下,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规模上升,重点领域信用风险进一步暴露,金融改革化险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不良资产管理行业也被赋予了助力改革化险的新使命。资产管理公司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在未来继续发挥金融稳定器和经济下行风险缓冲器的独特作用, 响应监管部门的号召,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化解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金融风险。”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主管合伙人张立钧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一家大型AMC机构上海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当前市场上的不良资产包非常多,囊括多行业多类型,有房产处置的,有信用卡的不良资产包,也有信托行业的不良资产包,还有小微金融的逾期信贷资产包等等,AMC们的角色早已经从以前的来者不拒变为主动去市场上寻找可以“变废为宝”的资产包,重新盘活甚至寻找资产注入、引入新资本、找到接盘方等方式。
多位受访的不良资产管理领域资深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的不良资产行业已经进入了3.0时代,不良资产形式多样化,资管机构业务也综合化,国有AMC和地方资管机构群雄并起,挖掘市场机会,化解市场风险。
6700亿新增不良来源
白皮书指出,2021年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我国宏观经济金融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不良资产整体规模较2020年有较大幅度增加。
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在统计的5.88万亿人民币的不良资产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为2.85万亿元,同比增幅为5.39%;非银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为1.57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8.22%;非金融企业的不良资产金额为1.46万亿元,同比增幅6.57%。全市场新增不良贷款为6700亿元。与此同时,白皮书数据还显示,去年国内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的规模创下新高,达到3.13万亿元,在盈利压力有所缓解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核销坏账的比例增加,而转出量出现小幅回落,不良资产供给量整体下降,经济发达地区不良资产供给下降,欠发达地区的不良资产增加。在不良资产管理机构的数量上,则保持了基本稳定,全国性的AMC维持在五家不变,地方不良资管机构达到59家。
此外,在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中,以截至2021年末商业银行财报所披露的数据,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四大行的不良资产分别为2934亿元、2661亿元、2458亿元、2088亿元;从非银金融机构来看,由于房地产行业自2021年下半年出现明显的下滑态势,其不良资产加速暴露,据估算,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非银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规模约为1.57万亿元,主要来至于信托项目、非标债权、P2P网贷和金融租赁公司;实体企业也面临较大的经营和偿债压力,产生的不良资产持续增多,截止去年三季度末的不良资产规模约为1.46万亿元,老远主要是应收账款和委托贷款。
“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已经进入3.0 阶段,将回归不良资产处置的新主业,发挥特色功能和优势,聚焦化解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信托和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为促进企业整合资源、盘活资产和和推动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做出新的积极贡献。我们期待未来不论是全国性AMC还是地方AMC,都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提升投资和处置能力,各自在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舞台留下精彩篇章。”对此,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合伙人胡静在8月12日受访时指出
胡静进一步分析称,当前不良资产抑或风险资产来源更加多样,业务领域更加分散,处置周期进一步拉长。而市场各方的诉求在提高,交易架构更加复杂,交易周期更长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能力要求也不同于以往。
“新阶段资产管理公司需要面对的不仅是资产包,更是扩展至整个机构的纾困;资产管理公司也不再只是简单的提供资金解决流动性问题,而是需要真正盘活资产,彻底化解风险。这对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源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更好的履行使命,资产管理公司应切实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利用多元手段增强市场化处置能力,增强融资能力,优化负债结构,以强监管为要求强化内控管理能力,并加强人才储备与专业团队建设能力。”胡静表示。
3.0时代下的AMC“生意经”
值得一提的是,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之初承接政策性业务到商业化转型的“1.0 阶段”;到综合化经营与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崛起的“2.0 阶段”;再到如今,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迈入3.0发展阶段,资产管理公司的功能与定位已发生了新的变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环境错综复杂、公司运营更加规范等诸多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和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信用风险也体现出了新的特征。当前信用风险来源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市场、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信托行业、地方融资平台和经营出现困难的非金融企业等领域。”8月16日,长三角地区一家资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张斌(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在张斌看来,目前市场的特点是不良资产多、处置机构少;不良资产包杂、资管机构资本金不足;尤其是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
“我是从四大AMC出来投身到地方资管机构来的,全公司也就一两百号人,但是接触的不良资产包多种多样,有想主动低价卖给我们的,也有我们和其它同行机构竞争的标的,有我们不想接手的,也有我们想接手但是考虑到资金实力暂时吃不下的。”张斌坦言。
对此,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合伙人陈进展受访时表示,当前我国不良资产管理公司以资本消耗型业务为主,行业的发展需要资本与资金的支持。为了促进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更好地聚焦新主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把握好定位,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支持资产管理公司拓展融资渠道与降低融资成本,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不良资产管理行业, 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增强司法保障效率,呼应监管要求拓宽新主业范围,并营造鼓励金融风险化解的税收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的不良资管行业已经出现了“投行化”的趋势,不良资产证券化、企业重组盘活、标的项目经营盘活、市场化债转股等手段已经成为AMC们做“生意”的方式,而为了实现不良企业及项目的实质性盘活或资产管理公司的轻资产运营,还出现了包括资金支持、引入企业技术、资产重组、股权重组、债务重组、正常清收、诉讼追偿、资产处置、资产置换、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处置不良资产的形式。
为了能进一步做大生意,胡静也在受访时建议,监管应鼓励AMC们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补充资本,如公开市场吸引资本投入、引指导其在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摘、永续债和优先股等资本补充工具,并降低相关工具在商业银行的资本权重以增加对投资方的吸引力,鼓励全国或地方性优势社会资本入股资产管理公司,丰富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增强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和资金实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