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汽车正文

“不造车”大军又迎新人,海尔、联想纷纷进场

作者:刘凯 翟亚男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8-12 15:24:28

摘要:从当前情况来看,造车行业已经进入到淘汰阶段,长江、赛麟、拜腾等已经出局,剩下的企业谁能胜出,也即将揭晓。

“不造车”大军又迎新人,海尔、联想纷纷进场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刘凯 翟亚男 北京报道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海尔正在计划进入整车领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随后,海尔官方回复称,此传言不实。不过,据海尔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目前,海尔依托旗下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与相关汽车企业共建汽车领域工业互联网子平台,旨在赋能汽车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海尔将利用智慧家庭的技术和场景优势,与汽车企业共建家车互联新生态。”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热销,跨界造车也成了各大企业追逐的热点。似乎各行各业的巨头都已经准备好下场造车,例如恒大、小米、小牛、360等。当然也有一些口口声声“不造车”却将触手伸入汽车领域的企业,例如华为、腾讯等,其背后的野心和布局直白可见。毕竟现在造车行业火热,科技公司结盟车企不但可以带来资本红利还能在风口之中分得一杯羹,实现双赢。而从海尔透露出的消息来看,其无疑也选择了走华为这条“不造车”的路。

不造车的企业不是好企业?

尽管海尔方面对造车一事进行了辟谣,但其却一直和汽车产业有着紧密连接,在2021年,海尔先后与上汽集团、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车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将车和家两个生活场景进行智能链接,实现万物互联;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资本也参与投资了多家智能网联汽车服务商,包括博泰车联网、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彤明高科等企业。

汽车分析师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实际上,海尔早就对汽车智能生态进行了布局,这点和华为有所相似。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前期不会有太大的投入,与多家车企合作还可以结合各车企的优势,在不建立生产线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所收获。”

如今,跨界造车已经成为各大企业追逐的热点。不止海尔,口口声声“不造车”却将触手伸入汽车领域的企业越来越多,背后的野心和布局直白可见。自2020年以来,造车领域涌进大批跨界企业。如索尼、华为在造车或车机系统;小米、小牛、360在造车。

同为家电企业的美的也在近期投资上百亿元建立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安庆威灵,开始参与汽车零部件生产。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美的集团有史以来投资总额最大的项目。格力集团也通过收购珠海银隆进入汽车领域,生产制造以钛酸锂电池技术路线为主的商用车、专用车等。创维集团的创始人黄宏生也通过收购南京金龙建立了开沃集团,用来生产商用车,并在2019年进入乘用车领域,成立了天美汽车,随后更名为创维汽车,并发布了多款车型。

除了家电企业外,科技公司联想也在近日发布了一则招聘信息。该招聘信息显示,此次招聘的职位包括自动驾驶工程总监、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负责人、高级硬/软件经理等诸多岗位的人才。显然,联想也开始进入造车领域,至少会是和百度、华为一样,通过智能化和自动驾驶等技术切入汽车领域。

还记得在2021年5月27日,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被问及是否会造车时,他回答道: “联想集团肯定不造车,而是要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放到明确的赛道上。”然而过了仅仅一年,联想就开始以年薪百万为噱头,招聘造车方面的人才。这也说明了“资本家的嘴,都是骗人的鬼”。

“归根结底还是市场需求催生的。”王坤表示,近年来入局汽车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都是看好了新能源这一市场,随着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多,智能化也将会成为车企间竞争的重点,在此情况下,一些拥有智能化经验的企业便开始通过各种形式入局。“或许在积累够一定经验后,这些企业都会推出自己的汽车品牌。”

跨界造车真的容易吗?

正如王坤所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使企业不断踏进造车这片“圣地”。而“互联网+造车”又是当下资本市场的宠儿。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即便是有着其他业务支撑的大企业,想要进入造车领域也实属不易。

汽车行业是一个生产周期极长,资金需求极大的行业。可能投资上百亿元,都没能在汽车市场泛起水花。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曾表示,“没有200亿不要造车”,200亿对于造车而言也仅仅是一个入场券。

以法拉第未来为例,该车企由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创办,自2014年成立算起,截止到纳斯达克上市,法拉第未来一共经历了12次融资,金额多达400亿元人民币,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中融资最高的车企。而截至目前,依旧没有车型问世。

而从产品分布情况来看,目前30万元到60万元的中高端汽车市场,已经被特斯拉、“蔚小理”等品牌占据,今后想要切入的也多是背靠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这对于想要通过智能技术入局的跨界企业而言,可选性就低了很多。

因此,想要快速入局的企业便开始与车企合作,共同推出车型。例如百度这样的企业,将Apollo智能车联系统深入到了宝马、奔驰、雷克萨斯、长城、奇瑞等共计超过70家品牌600多款的车型中。

汽车分析师田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目前来看,互联网企业与车企合作看似是一件双赢的事,实则是在为他人做嫁衣。”在他看来,造车行业发展到末期能存活下来的就是拥有软件研发经验和整车制造经验的车企。例如现在的华为、联想以及苹果,这些企业在掌握汽车制造经验后,很可能就会变成“巨鲸”。

从当前情况来看,造车行业已经进入到淘汰阶段,长江、赛麟、拜腾等已经出局,剩下的企业谁能胜出,也即将揭晓。“很多人想赶上这趟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最后多少人能够活下来呢?大概就那么几家。所以造车运动会继续下去,但最终绝大部分公司都会死掉”投资人软银亚洲总裁阎焱曾表示,电动汽车制造技术门槛较低。所以吸引了很多想要入局的企业。而根据他的预测,倒闭潮即将来临,“现在已经看到很多家奄奄一息了”。

责任编辑 :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