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因伤致残,她用“微光”照亮“微光”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6-01 19:26:02

摘要:40岁的王敏本职是清镇市人民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肢体残疾的她,深知残疾人的疾苦,为此,四年前,她自筹资金成立了托养中心,开启了回报社会之旅。

两次因伤致残,她用“微光”照亮“微光”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5月31日,端午节前夕,位于贵州省清镇市的百花湖“环湖庄园”里热闹非凡,怡心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中心(下称“托养中心”)组织的50名残疾人朋友汇集于此,一起包粽子,迎端午。

“包粽子的目的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手不方便的残疾朋友得以锻炼。”怡心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敏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残疾朋友不光一起包粽子,还参加了晚上的篝火晚会,很多残疾朋友说他们从来没这么开心过。

据记者了解,40岁的王敏本职是清镇市人民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员,肢体残疾的她,深知残疾人的疾苦,为此,四年前,她自筹资金成立了托养中心,开启了回报社会之旅。

感同身受情洒助残路

王敏并非天生残疾,6岁时遭遇车祸致小腿截肢,成为肢体四级残疾,后安装假肢走路。

虽然身患残疾,但王敏从不觉得自己是个残疾人。她通过不懈努力考入了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清镇一家私立医院工作,凭借出色的能力,很快成为医院的业务能手。

然而,2013年,王敏再次遭受打击,因摔倒致右大腿粉碎性骨折,造成肢体三级残疾,无力上下楼的王敏最终从医院辞职。此后,在清镇市残联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王敏于2015年实现了再就业,成为清镇市人民法院的一名辅警。

王敏她一直心怀感恩。2018年,王敏自筹资金成立清镇市怡心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中心,“怡心”寓意着一心一意。王敏告诉记者,从一开始,她就本着要为比自己严重的残疾人朋友服为宗旨一心一意做好服务。

2018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托养中心承接了清镇市残联80名精神、智力、肢体重度残疾人的居家托养服务工作,在残联的指导下,其优质用心的个性化服务得到服务对象们的一致好评。2019年,托养中心的服务对象增加至140名,员工则只有王敏和4名轻度残疾人员工。

在为残疾人上门服务的过程中,王敏发现,服务对象普遍有心理障碍,不愿出门,生活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何让这些重度残疾人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能不能通过简单的手工,让他们用力所能及的劳动赚取一些收入,帮助残疾人朋友们恢复信心,为此,托养中心从2019年开始尝试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作。

42岁的刘兵因高空坠落造成一级残疾,在民乐村与80多的父亲以低保为生。身患残疾之前,刘兵是个开朗的小伙子,务农、外出务打,对未来信心满满,意外发生后,刘兵不爱出门了,以前的朋友也不乐意见了,阴霾一直笼罩着他,他将自己的心门紧锁。如今,在托养中心,刘兵虽然话不多,但是与残疾人一起做手工,有了伙伴,他开心了许多,每月一千多的收入也改善了他的生活,有时刘兵还驾驶三轮车在村子附近卖点水果,生活一步步回到了正轨。

微信图片_20220601164409.jpg

今年50岁的李三妹家住清镇站街,因小儿麻痹造成一级残疾,完全靠轮椅活动。因残疾,李三妹至今未婚,在来到托养中心以前,李三妹和养女靠低保和织毛线拖鞋维持生活。进入怡心后,李三妹主要做电子元件和祭祀品,电子元件就是缠漆包线,做一个挣一角二,叠一个祭祀用的纸金元宝挣一分钱。通过手工活,她一个月在托养中心能获得近1300元的收入,加上低保和做毛线拖鞋,李三妹娘俩每月能有2400多元的可支配收入。李三妹脸上一直挂着笑容,她很珍惜这份工作,也对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提高生活质量充满了信心。

据记者了解,托养中心的房子并不大,但里面却充满了爱的温度,残疾人朋友们每天聚在这里,他们通过劳作赢得尊重,通过歌唱描绘如诗如画的美好未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托养中心的订单受到了影响,残疾朋友的出行也成了问题。

“王姐,网上都不发货了,我自己又出不去,买不到尿不湿了,怎么办?”“我就一个人在家,又不方便出门,家里啥吃的都没有了……”随着疫情的日益严峻,王敏的微信被大量求助信息所占据。看着这些求助的服务对象,王敏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自己也是个残疾人,完全能体会这些残疾人朋友的难处。

为此,王敏迅速与服务中心的几名员工通过微信群和电话进行摸排,最终了解到,服务对象中有18户重度残疾人由于自己不便出行,生活陷入困难,有几名坐轮椅的重度肢体残疾人,没办法出去购买尿不湿,网上也不发货,还有一些独居的,家里东西都快吃完了又不方便出去……针对这些情况,王敏马上做了安排,为员工保障了口罩和消毒用品,让员工轮流为大家代购相关物品,保障重度残疾人的生活。

一袋袋的成人尿不湿,护理垫、米、油、菜、鸡蛋……陆续送到了服务对象手里,其中,成人尿不湿和护理垫相对紧缺,工作人员走了好几家超市才买到,为了避免后续供应不上,大家刻意多买了一些。坐在轮椅上的他服务对象,拿着自己急需的物品,感动得一个劲儿说谢谢,在他们心中,服务中心就是他们的家,服务中心的员工就是家人,在特殊时期为他们带去了最特别最暖心的爱。

如今,经过4年的发展,托养中心的业务已经拓展到居家托养服务、辅助性就业、扫盲、文体活动开展等项目,托养服务对象也达330人,员工31人,其中,残疾员工有25人。

微信图片_20220601164424.jpg随着疫情的缓解,托养中心开展的项目越来越丰富,如“五个一”活动:看一次电影,参观一次展览,读一本书,游一次园,参加一次文化活动。旨为进一步丰富残疾人士文化生活,让更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社会。

“组织残疾朋友包粽子便是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我们还组织了38名贫困残疾朋友参观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看电影《边缘行者》,组织他们在书吧看书,为每位残疾朋友购买书籍《人性的弱点》。此外,我们还带着残疾朋友们游历了‘乡愁贵州’景区,通过游园活动,丰富残疾朋友视野,体验融入大自然的乐趣,享受天然氧吧,享受不一样的休闲生活。”王敏希望,未来能让更多残疾人朋友享受到中心的服务,能够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朋友解决就业问题。

在一方黑暗之中,王敏用爱点亮了微光,温暖了托养中心这个特殊的大家庭,照亮了残疾人的人生路,而这爱,正在蔓延。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目前有重度残疾人近43万,处于就业年龄段的重度残疾人由于自身缺乏劳动力、无资金,无合适的岗位,在创业和就业上依然存在障碍,如何让这部分残疾人有尊严地活着,体现自己“不残缺”的人生价值,一直是全省残疾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贵州省共有53家辅助性就业机构,帮扶602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就业,同时,贵州省残联正在以托养机构、精神病院、日间照料机构、职业康复机构、爱心企业为主阵地,发展一批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促进最困难残疾人从事劳动和融入社会。各市州也将支持已有辅助性就业机构发展壮大,同时力争2022年本地至少新增创办3个辅助性就业机构,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就业、融入社会、体现价值。

用“微光”照亮“微光”,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力量!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