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核酸检测圈”多城落地,填补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空白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5-20 17:29:2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于娜 见习记者 孙梦圆 北京报道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趋势下,目前国内多个城市提出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目标,以最快速度推进采样点铺设,为市民“应采尽采”“愿采尽采”提供方便。记者从国家卫健委召开的发布会上了解到,上海、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正在积极开展此项工作。
对于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城市来说,常态化运营管理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副主任史万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健康中国2030战略》框架下,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需要填补的空白还有许多,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可能出现,15分钟核酸检测圈建设,可通过职能调整而具有可持续价值。
“15分钟核酸检测圈”多城落地
全国疫情常态化检测的大幕正式拉开。
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提升监测预警灵敏性,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这是在国家层面首次提出构建15分钟核酸“采样圈”。
5月13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大城市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有利于老百姓就近就便进行核酸检测,有利于感染的早发现,进一步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的灵敏性。
专家认为,对于城市来说,要构筑起更坚实的疫情防控网,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是重要的基础设施。由于多地要求进出公共场所需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核酸采样成了“刚需”。
核酸检测是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的重要手段,通过人群核酸检测,可以尽早发现病例,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查明并锁定风险区域和重点人群,及时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阻断疫情扩散。
“核酸检测能力是对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的一大挑战。”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此前指出,超大城市具有人口基数大、密度大、流动性大的特点,要落实某一个抗疫措施,从市级政府到区,再到具体落地的街道、居委会,需要系统周密、大量资源配置和动员协调才能有效完成。
截至5月5日,上海全市已布局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9021个,其中,设置在医疗机构等地的固定采样点1221个,设置在居民社区、地铁站周边、办公楼宇等地的便民采样点7643个,另有流动采样点(采样车)157个。
5月6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田伟在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北京要有序推进区域核酸筛查,进一步优化采样点布局,满足市民常态化检测需求。北京市当日公布了部分区域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其中,朝阳区在全区设立292个免费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东城区、昌平区、通州区的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点也分别达到139个(首批)、275个和85个。
截至5月10日,杭州设有9896个采样点,共有6.2万人的采样力量,每天都在1.2万人以上来进行48小时核酸检测;深圳则按每3万人建设1个便民核酸检测点的标准,打造“1530”核酸服务圈,高峰时期全市便民核酸检测点近7000个、投入医护人员近3万人。
“15分钟核酸检测圈一方面让我们感受到国家强大和政府责任非常到位,另一方面也透露了疫情常态化的预判。”史万奎称。
填补公共卫生领域空白
对于常态化核酸检测政策,浙商证券研报认为,常态化是核酸检测端的前移,是在我国“动态清零”整体防疫政策大背景下,同时考虑经济影响,通过一定的成本来避免可能造成的更大经济损失的防疫举措。从长期来看,对于部分人口/经济大省,若爆发疫情带来的风险和经济损失远大于常态化核酸检测开支,检测点或将长期作为一种公共设施而存在。核酸检测常态化后,相关受益领域主要有三类,采样点的设置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方检测实验室(ICL)及加建产能带来的仪器设备需求,核酸检测试剂及耗材等。
5月17日,硕世生物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调研时表示,目前核酸检测常态化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尝试,因此这些城市的采样亭需求量较大。如果模式探索成功,全国推广后,核酸检测业务采样亭取样的比例会上升。数据显示,上海共布局设置各类核酸采样点超9900个,其中5700多个点已开放运行,核酸检测能力达每天800万管以上。深圳社会面动态清零后,核酸检测成为常规措施,每3万人设置1个便民核酸采样点。此外,南京、成都等地也开始推开核酸检测亭的设置。
在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安全采样工作站内正压新风系统、气溶胶吸附装置类过滤系统、紫外消杀系统、空调系统等一应俱全。采样时,医护人员打开正压防护系统后,站内气压会高于外部,可有效阻止外部气流进入;同时,采样窗口外的气溶胶吸附装置则可及时吸走市民采样时可能会喷出的飞沫,“内外兼修”的技术加持下,采样全程“零接触”,给医护人员带来双重保护。海尔生物医疗负责人程国权向本报记者介绍:“安全采样工作站内设置了独立的正压新风系统、紫外消杀系统、空调系统等,让医护人员可以不再穿戴防护服采样,大大地优化了采样环境、降低了医疗成本。”
对于建设15分钟核酸“采样圈”的城市来说,常态化运营管理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史万奎认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框架下,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需要填补的空白还有许多,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可能出现,15分钟核酸检测圈建设,可通过职能调整而具有可持续价值。
“疫情缓和后,海尔生物安全采样工作站可用作社区体检室,分担医院公共卫生老年人体检工作,满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的体检需求;除了用作社区体检室,也可作为发热哨点,用于为发热人员建立的专门诊室;此外,采样舱亦可用于医院值班岗亭、公安的流动岗亭、环卫岗亭、爱心小驿站、健康小屋、献血小屋、网格员休息小屋、单位值班岗亭以及景点售票岗亭等多种场景,继续发挥价值。”海尔生物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
事实上,15分钟核酸“采样圈”带火的不只是安全舒适的采样亭,还有小而精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国盛证券张金洋认为,常态化核酸检测有望拉长新冠业务对ICL企业收入增厚的时间长度,利好规模效应显著的龙头ICL服务商。
通过查看近期核酸采样结果不难看出,在常态化核酸采样的趋势下,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又称独立医学实验室,简称ICL)正在取代公立医院,承担检测重任。以5月18日北京亦庄经开区最新公布30各常态化核酸采样点为例,仅有5个为公立医院采样点,其余均由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承担,包括爱普益医学、博尔诚医学、博奥医学、索真医学等。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免费采样点只有两个,其他都是各地区的送样,送样的点和单位是不固定的,工作量还在承受的范围内,比较饱和,如果量加大的话会开启储备的检测能力。”
由于起步晚、体量小、渗透率低,独立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始终不受关注,随着疫情常态化发展,不断扩大的社会面核酸筛查规模,ICL正在进入加速爆发期。东兴证券研究员胡博新认为,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是新冠病毒检测的主力军。比如,在疫情期间,武汉地区的新冠病毒检测中,ICL检测量约为80%,公立医院检测量约为20%。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史万奎表示,疾病诊断和公共卫生方面所涉及的细分服务领域广阔,各检测机构定位不同,差异化容易建立,因此,不会成为其它相似机构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
责任编辑:孙梦圆 主编:陈岩鹏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