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骨折上百次的“袖珍姑娘”,为冬奥编织出一束束荣耀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4-14 13:17:06

摘要:上天给了王妙一个无比脆弱的身体,也给了她一颗充满阳光的美丽心灵。

这个骨折上百次的“袖珍姑娘”,为冬奥编织出一束束荣耀

编织花束中的王妙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最美人间四月天。4月初,河南鹿邑的油菜花进入了最佳赏花期。

油菜花田旁,一个长着娃娃脸、笑容又甜又萌的“袖珍姑娘”,一边拄着拐杖蹒跚挪步,一边介绍着手里的编织产品——“春天版的老子爷爷”,她的声音清脆而又悦耳。

这就是王妙,作为老子故里人,老子文化已经深入她的骨髓。

由于患有成骨不全症,即俗称的“脆骨病”,王妙只能靠双拐才能走路。在艰难困苦的就医路上,王妙无意之中接触到手工编织技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在编织的技艺上精益求精,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大奖。同时,她还成立了“织梦工作室”,带领家乡留守的妇女增收致富,成为鹿邑县远近闻名的“巧姑娘”。

微信图片_20220414114814.jpg

王妙在油菜花田间介绍手中的“春天版的老子爷爷”。

骨折上百次后,她用双手编织世界

30年前,王妙出生在河南鹿邑县东大王村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出生仅14天的她就被确诊为骨不全症患者,即俗称的“脆骨病”,也就是“瓷娃娃”。对于“瓷娃娃”来说,哪怕是非常轻微的碰撞,都有可能造成严重骨折。

“听我妈说,我小时候骨折就有30多次,有时一个月就骨折3次,一根骨头会断成3段,这一段还没长好呢,另外一段又骨折了。”王妙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基于此,22岁前,由于病情严重,家人不敢让王妙下床走路。一张床就是她活动的所有空间,书籍是她全部的精神慰籍。

“我没上过一天学,弟弟上学回来后教我拼音,就这样我学会了拼音、认识了汉字。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每当人生之路上感到困惑的时候,我就会去读这本书,它就像一座灯塔,给我力量,指引我继续向前。”王妙说,她虽然没有健全的身体,但可以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史铁生在《合欢树》中这样写道,“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王妙在弟弟的作文书上看到了这句话,深有感触,随后,她买回了《我与地坛》这本书,并且,也在自家院子里栽了一棵合欢树,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

病痛带来的苦难,并没有让王妙向命运低头,反而洗礼磨练了她不服输的个性。

2015年,王妙迎来了新转机。那年4月,王妙来到天津做第二次修复手术,医院给她们推荐了一个叫“梦想学院”的公益组织,这个组织专门为瓷娃娃提供学习和创业的帮助,里面涉及编织课程的内容。

其实,早在王妙刚来到天津时,就在图书馆里看到了教编织的书籍,“但是上面的符号我都看不懂,这个课刚好讲解了针法符号。”

此后王妙在病房里织起了小玩偶,并第一次发现,这些编织品能够卖钱。这份惊喜和成就感,就像一道光照亮了王妙的世界。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王妙跟着教学视频一遍遍反复练习,经常从早上五点一直学到夜里十一二点。

王妙没有向生活妥协,生活也给了她回应。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学习,王妙编织出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作品。她还尝试在原有的编织基础上创新,并多次获得了国内大型手工展奖项,县里给她的项目定名为“非遗—王妙勾绳编织技艺”,还成立了自己的“织梦工作室”。也是在那段阶段,王妙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婚姻,有了一个健康的宝宝。曾经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正常人的生活”,在王妙这里也都一一实现。

如今,这位身高只有1米2的“瓷娃娃”,通过编织每年可有10多万元收入,原本灰暗的生活也因五颜六色的毛线多姿多彩,她成为鹿邑县远近闻名的“巧姑娘”。

就算身处泥泞,也要开出灿烂的花

淋过雨的王妙,更懂得撑伞人的意义。

“成名”后的王妙,开始在网络上录制和上传编织教程。她说:“我全都免费教,从来没想过收钱,我学的时候也没交钱。”王妙工作室线上线下的学员已达百人,她们大多是农村的留守妇女。姐妹们聚在一起做手工、一边聊聊天,无意中也形成了一个互助的小团体,精神上鼓励着彼此去面对生活的难。

微信图片_20220414114824.jpg

北京冬奥会的“绒耀之花”,王妙就是这些花束的编织者之一。

目前,工作室已开始了流水线的作业方式,从普通的平面编织到立体编织都能做,作品单价从十几块钱到几百块钱不等,订单也越来越多。

不过,王妙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她可以通过编织与2022北京冬奥会结缘。2021年10月底,王妙接到了一份来自天津的订单。

“天津市潮汐工艺服务中心的老师联系我,问我是否有时间,制作一批要求非常高的作品。”王妙告诉记者,因为生病,她去天津进行过治疗时,机缘巧合下,认识了天津一位会做手工编织的老师,带她入了这行。

接下订单后,很快,制作视频、图解和材料包到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此次订单任务要求保密,不允许王妙团队在制作工程中拍照、录视频,更不能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当时王妙只是觉得很神秘,并没有想太多。11月底,王妙和姐妹们将订单完成寄到后,老师才告诉她,她们制作的花朵,将会是2022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

那一刻,王妙感觉自己太幸运、太幸福、太骄傲了。

据记者了解,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被称之为“绒耀之花”,虽然不是鲜花,可花材也有7类,其中包括:象征友谊的玫瑰、象征坚韧的月季、象征幸福的铃兰、象征团结的绣球、象征胜利的月桂、象征收获的桂花以及象征和平的橄榄。花材经过造型和捆扎,最终的花束高34厘米、胸径24厘米,大小恰到好处,既精致又不失表现力,花束手柄的蝴蝶结丝带上还印有“BEIJING2022”字样。

2022年1月1日凌晨,2022北京冬奥会公布颁奖用花,王妙和姐妹们长憋的一口气终于能够骄傲吐出,她在上午发了一条朋友圈:“新年第一天,终于不用保密了……要知道,我们完成的每一朵花,都跟奖牌一起被奥运健儿带回家,永远珍藏,为奥运健儿打call,为我们织女打call!”

上天给了王妙一个无比脆弱的身体,也给了她一颗充满阳光的美丽心灵。

“自从以编织为生,我很幸运遇到不少帮助我的人,不管是政府层面还是社会上的好心人,他们给我机会和荣誉,让我的路走得更顺畅,”王妙说,她要更努力地生活、用心地活着,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能量。

如今的王妙,尽管在生活中仍要处处小心,不能跳跃、不能奔跑,但她编织的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浸润着生命积极向上的力量,她的阳光、乐观和坚毅也感染着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