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长系一家出两个人大代表 蛰伏太极股份8年获利4亿
来源:
发布时间:2010-03-12 21:47:02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夏华旺 北京报道
3月9日,一对父子人大代表出现在两会现场——山东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赵步长和陕西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赵超,他们一手创立的陕西步长医药集团,从一个10人的家族团队,已经发展为全国闻名的制药公司。
鲜为人知的是,步长系的资本运作也多次在股市中掀起波澜,步长集团的总裁赵涛是其中的关键人物。赵涛是赵步长的大儿子,目前已经加入新加坡籍。
3月12日,太极股份在深圳中小板上市。2002年步长集团旗下的精华德创参与设立太极股份,以1800万元持有1800股份,成为太极股份的第二大股东,经过8年漫长等待,步长系目前仍持有1350万股太极股份。据《华夏时报》记者测算,以太极股份目前29元的发行价来看,它已经获得约4亿元的账面收益。此前,步长系曾多次从国有背景的企业改制中寻找入股机会,但收购云南城投、增持莫高股份都以失败告终,太极股份是其收获的第一单。
亲朋扎堆太极股份
人大代表赵步长和其子赵涛都是医药专家出身,早在1993年,父子两人远赴新加坡讲学,父子以中国银针治好了一位瘫痪了6年的病人,在当地一举成名,赵涛新加坡行医3个月,赚到了90万美元,这笔钱就是步长集团起步的原始资本。而现在,步长集团已经横跨制药、医疗和教育等行业,每年的销售额达数十亿元。
在上市前夕,太极股份公布了最新的十大股东,名单中的自然人股东王秀珍最引人注目,这位来自陕西咸阳的投资者持股比例为13.4%,而身份证号码显示,王秀珍为1938年生人,已经是一位72岁的老人家。此外,记者更发现,王秀珍身份证所在的地址显示,她与赵涛来自咸阳的同一个地方,太极股份的招股书也承认了双方的亲属关系。
2002年,IT领域的太极股份通过资产剥离,从国有企业中脱身,引入制药企业步长集团为第二大股东。当时,步长集团的总裁赵涛在北京注册成立精华德创投资公司,精华德创向太极股份注资1800万元,获得1800万股份。随后的2003年3月11日,精华德创改名为北京步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并在2006年将其持有的1800万股无偿转让给关联方咸阳步长。
2007年7月12日,咸阳步长将股份转让给了21位自然人。受让方中的汪新为步长医药的员工,王秀珍和赵晓玲为步长医药控股股东赵涛的亲属,三人受让了1400万股。截至太极股份上市前夕,王秀珍和汪新两位位关联人持有太极股份1350万股。而本报记者了解到,名义上是王秀珍等自然人持股,实际上是步长集团为其行使股东权利。
目前,太极股份的董事会成员中,董事汪新来自太极股份,现任陕西步长集团副总裁。另外,步长集团还向太极股份派驻了两位监事,一位是步长集团的总裁助理郭力,还有一位是步长集团的部门经理柏极光。
在步长集团的管理团队中,并没有汪新和郭力的名字,记者从步长集团的西安总部获悉,这几位确实是本公司的员工,但都在北京办公。
三次投资均为国企
巧合的是,步长系三次投资,都选择了国有背景的企业。太极股份是从一个研究所脱胎而出的股份制企业,步长系作为一个财务投资者的身份进入,一路顺风顺水。
2003年,北京步长和德隆系资本经过一番争夺,取得上市公司云南红河光明股份28.77%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其后由于与原管理层在经营理念上存在严重分歧,无法取得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被迫于2004年6月将其持有的全部股权转让给华清科源,但因种种原因,股份一直没有过户至华清科源名下。
有分析人士对记者称,步长系资本善于从国有企业改制中寻找机会,但是一些地方国企的第一大股东名义上为地方国资委,职工持股的现象很复杂,入主国企,最核心的是摆平这些股权乱象,医药出身的步长系已经尝到了苦果。此外,步长系入主红河光明后,正好遇上A股2004、2005年的熊市,红河光明的股价一度跌至2.17元,比双方的协议收购价还低,这也让步长系失去了重组红河光明的动力。
直到2007年4月17日,当时的云南城投与红河光明及北京步长更名易主后的北京新光达成了初步收购意向。同年5月17日,云南城投与北京新光正式签署了收购协议,并于5月18日公告了公司收购重组红河光明的初步收购方案,步长得以从这次控股僵局中退出。
同样是在2007年,步长系还大量持有敦煌一家上市公司莫高股份的流通股,引发市场对其入主莫高股份的猜想。2007年7月份,陕西步长集团旗下的济南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和西藏步长稳心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分别持有莫高股份84.17万股、60.24万股和50.90万股,位列十大流通股股东的第4、6和7位。
在当时,有消息人士称,莫高股份有可能成为步长下一个借壳的目标,但随后莫高股份的2007年三季报显示,步长系已经从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消失。入主莫高股份,事实证明只是一桩绯闻。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