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命的绽放!北京冬残奥会开幕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3月4日,农历二月二,龙抬头,2022北京冬残奥会正式拉开帷幕,北京这座全球唯一的“双奥之城”再次沸腾。
冬残奥会开幕式延续简约的风格,以“生命的绽放”为主题,秉持残健融合的理念。约80分钟的开幕式上,通过十多个场上环节,在温暖、感动的氛围中,展现残疾人对“更美好的生活、更包容的世界”的不懈追求。
据记者了解,我国派出96名运动员,参加本届冬残奥会的全部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这是我国第六次组团参加冬残奥会,也是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
历史节点,历史使命。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也成为全球首个举办夏季、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
冬残奥运动水平不断提升
时间回九年前……
2013年11月3日,中国奥委会正式致函国际奥委会,提名北京市为2022年冬奥会申办城市。2015年1月6日,北京2022冬奥会申办委员会代表团前往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递交《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奥会申办报告》。
2015年7月3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宣布,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3届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话音刚落,会场沸腾了,中国沸腾了!这是14亿中国人第一次拥抱奥林匹克的冰雪圣火。
据记者了解,我国冬残奥项目起步较晚,与冰雪运动强国有较大差距。北京冬残奥会的成功申办,为我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冰雪运动发展和普及,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
随后,相关的筹办工作步入“快车道”。2015年12月15日,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成立,标志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备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与赛事相关的场馆建设与改造、交通规划、环境保护、比赛服务等一系列工作也全面提上了日程。
2017年年底,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会徽揭晓,为筹办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冬奥、冬残奥印记,于城市的发展之中,日益清晰。2019年5月,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拔地而起,北京再增“新地标”;京张高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雄城际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速建设,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广东首次迎来冰球队,“北冰南移”战略实现新突破;前中国田径百米飞人张培萌转项钢架雪车,单板滑雪天才少女谷爱凌在国际赛场表现出色,冬季项目进行跨界选材,中国冰雪“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奔向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的道路上,中国已驶入快车道。
北京冬残奥的筹办工作又一次彰显了中国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7年来,为了备战冬残奥会,各级残联组织通过实施系列行动方案,组织选拔优秀运动员,聘请国内外高水平教练员,培养冬残奥分级员和国际裁判员等技术人才,完善冬季体育设施,开展全年不间断训练,我国冬残奥运动水平不断提升,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原来不足50人发展到近千人,冬残奥项目由2个大项拓展到6个大项。与此同时,鼓励帮助残疾人广泛参与冰雪运动,连续组织举办6届“残疾人冰雪运动季”活动,为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搭建平台,从首届参与的14个省(区、市)发展到现在的31个省(区、市)。创编和推广迷你滑雪、旱地滑雪、旱地冰壶、冰蹴球、冰上自行车、雪地足球、冰上龙舟、雪地拔河等新颖有趣的大众冰雪运动项目,深受残疾人喜爱。
广大残疾人参与冬季运动的热情不断高涨,为残疾人冰雪运动的普及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实现“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
冰天雪地汇聚了人山人海,一颗颗冰雪运动的种子,正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冰雪运动在中国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绽放出了最绚丽的色彩,我国冰雪运动普及与推广不断深入,冰雪运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和潜力。
从“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中国的体育强国梦已照进现实。
为“双奥之城”留下精彩一笔
尽管2022北京冬残奥会的日程仅为十天,但它所带来的文化效应将对我国社会观念的改变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折射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具有深远世界意义。
不管是从会徽、奖牌以及吉祥物等的精心设计,到赛事开幕式的匠心打造,都有力地凸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弘扬了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和理念,并传播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重在参与而不是取胜”的宣言。这些深厚的文化遗产将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人民群众,尤其对残疾人而言,能够让他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所带来的文化效应。
同时,为了让此次赛事所产生的文化效应能够发挥持久的作用,我国落实了一系列惠民利民的项目。随着残疾人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将日益深入人心,这为残疾人体育运动进入社会大众舆论视野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地提升公众对残疾人竞技体育事业在后奥运时代发展的关注度,以及残疾人群众投身体育运动的热情。
而对广大残疾人自身来说,残疾人运动员在奥运舞台上的优秀表现能够极大地鼓舞他们,这种示范作用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对实现个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社会对残疾人观念的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残疾人是一个特性突出、格外需要关注的人群。与此同时,残疾人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有机内核,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举办北京冬残奥会,为残疾人事业昂首奋进现代化新征程增添了信心和动力,对于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和全面发展是一个重大机遇。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把举办北京冬残奥会与增进残疾人健康福祉的长远利益联系在一起,指引我们充分利用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形成的热潮,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体推进,推动我国冰雪运动持续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重视残疾人健康,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就在3月1日,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其中指出,残疾人康复体育是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的支持下,康复体育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迈向蓬勃发展的新征程。
如今,载着民众的期待,这场四年之约的冬残奥盛会启程,它满怀热情,为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留下精彩的一笔。
3月5日惊蛰,期待春雷一样的好消息!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