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来了!首次以“残疾人体育”为主题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3-01 20:26:53

摘要:“北京冬奥会已胜利闭幕,北京冬残奥会即将开幕,为展示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现状,今年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以‘残疾人体育’为主题,介绍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备战参赛进展情况,梳理和总结了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竞技体育、康复体育和体育教育的发展进程和发展现状,并对‘十四五’期间残疾人体育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来了!首次以“残疾人体育”为主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冬残奥会开幕前夕,一本聚焦残疾人体育主题的蓝皮书重磅发布。

3月1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共同在京发布了《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下称“蓝皮书”)。

据记者了解,这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第四本残疾人事业方面的蓝皮书,此次聚焦的主题是残疾人体育事业。

“北京冬奥会已胜利闭幕,北京冬残奥会即将开幕,为展示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现状,今年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以‘残疾人体育’为主题,介绍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备战参赛进展情况,梳理和总结了残疾人群众性体育、竞技体育、康复体育和体育教育的发展进程和发展现状,并对‘十四五’期间残疾人体育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残疾人事业蓝皮书副主编杨立雄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以“残疾人体育”为主题,是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的首创,不仅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残疾人体育的关注度,也将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体育学术研究水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利群,西安工业大学教授文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政法分社副社长周琼,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副秘书长杨聪等出席了发布会。

聚焦残疾人体育事业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周年,在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100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注重残疾人的社会参与,推动残疾人真正成为权利主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享有者发展残疾人事业,残疾人事业已取得重大成就。

微信图片_20220301192912.jpg

据记者了解,本书主要内容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和地方报告三个部分。

总报告全面回顾了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百年发展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残疾人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保障到全面发展的过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总报告还分析了2020年残疾人事业进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流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残疾人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残疾人的全面小康,残疾人事业迈上新的台阶。“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事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就业质量,促进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无障碍环境,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

专题报告介绍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备战参赛进展情况。目前,北京冬残奥会已全部准备就绪。举办冬残奥会带动了更多残疾人参与冰雪运动。专题报告以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康复体育和残疾人体育教育为主题,分析了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在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方面,残疾人健身示范点、残疾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康复体育进家庭、群众体育品牌化项目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竞技体育方面,我国举办了11届全国性残疾人运动会和8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连续5届残奥会金牌、奖牌数双第一;在残疾人康复体育方面,残疾人康复体育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接受康复体育家庭关爱服务的残疾人数量稳步增加,残疾人康复体育示范点逐年增多,康复体育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在残疾人体育教育方面,残疾人体育课程标准、学校体育师资培养、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服务等均获得快速发展。专题报告对“十四五”时期残疾人体育发展进行了展望。

地方报告介绍了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4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状况。“十三五”时期,上述4个地区的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残疾人组织体系不断健全,残疾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就业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法规制度不断健全。“十四五”时期,上述4个地区将以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从多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全社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关心和帮助,《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的出版,有助于推进中国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提升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体育的关注,形成扶残助残氛围。

提高可及性与包容性

现阶段残疾人从事竞技体育活动已经远远超过了最初的生物医学阶段的以一种康复方式促进更多残疾人功能恢复及,更多的是社会权利层面的诉求。同健全人一样残疾人也拥有从体育及竞赛中享受快乐、体会激情及获得荣耀的权利。

微信图片_20220301192907.jpg

不过,蓝皮书同样指出,目前,残疾人所参与的活动大部分仍然是由残联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缺少活动经费是制约残疾人自主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体育活动场所和适配器材的缺少也是阻碍残疾人参与活动的重要因素。健身示范点建设初期没有根据人口密度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现有的社区活动站点又缺乏包容性友好无障碍设计,进一步限制了残疾人的体育参与。鉴于残疾人群体的身心特殊性和体育需求复杂性,该群体希望参与体育的方式,多偏向于在特定活动场所与其他残疾人一起活动,对于场所、器材的易得性、好用性以及组织化程度要求较高,这是大部分地区都需要解决的难题。

就此,蓝皮书提出,应立足包容性计划与专项计划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首先,扩大“全民健身计划”及其他体育政策的包容性。“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应从理念到实践倡导残健融合。针对残疾人群体制定更加细化和可操作的政策条款。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应纳入体育局“六个身边工程”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纳入政府、体育局工作规划、计划、经费、考核等方面,由中国残联和体育总局联合制定“关于残疾人体育实施‘六个身边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用以指导更好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另外,需要重视政策的量化标准。

其次,建立相关部门“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出台一项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相关部门各自原有的工作体系和制度,在此基础上,重新定位各自角色,进一步界定政府、市场、社会以及政府不同部门的职责权限,在政策内容、立法执法、财政投入、组织机构以及舆论宣传等方面进行整合,“共建、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才能真正实现。

最后,明确残联代表、服务、管理的职能和定位。残联是代表广大残疾人利益的群团组织,它的作用更多在于征集残疾人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协调资源,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政策工具。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与财政部门、体育部门、医疗部门、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甚至住建部门都有直接或间接关系。残联要建立大群体观,充分运用标准制定、部门整合、设计建设、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等形式的政策工具,将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大格局。同时,考虑到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应出台专项发展计划,由残联提供计划及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健身示范点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康复体育进家庭合作机制。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