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 吉林省残疾人工作实现新跨越

作者:王晓慧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2-02-25 20:50:53

摘要:一个个精准到位的扶残惠残政策,一条条扎实有效的为群众办实事举措……一幅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残疾人幸福小康生活的画卷正在吉林大地展开。

“十四五”开局 吉林省残疾人工作实现新跨越

残疾儿童接受康复训练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的关键时期,也是残疾人事业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2021年,吉林省各级残联以高质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切入点,以保障服务残疾人民生福祉为着力点,以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为落脚点,坚持兜底与扶持并举、保障与发展并重。

一个个精准到位的扶残惠残政策,一条条扎实有效的为群众办实事举措……一幅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残疾人幸福小康生活的画卷正在吉林大地展开。

凝聚合力 融入大局

作为2021年吉林省委的一号文件,《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意义。

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吉林残联主动融入全省乡村振兴大局,创新性地开展了“残联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万村残疾人行动”。

“十四五”期间,以加强村级残疾人协会组织建设、提高农村残疾人服务能力为突破口,实现村残疾人协会组织建设、残疾人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两个“全覆盖”,并在全省行政村普遍设立村残疾人协会综合服务站,全面提升为农村残疾人服务水平。

吉林省残疾人网络创业创新大赛现场 (1).jpg

吉林省残疾人网络创业创新大赛现场

据记者了解,吉林残联计划用五年时间对全省近万个村级残疾人服务场所进行无障碍改造。其中,2021年已为2089个与残疾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村部、村民服务中心、村活动室、村医务室、村残协等村级残疾人服务场所和3938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

同时,吉林残联还会同乡村振兴等9部门制定了《关于做好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有关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14项具体工作措施。全省各级残联会同有关部门凝聚合力,集聚资源,不断强化各项聚民气、顺民意、助民力、暖民心、察民情的助残举措,受到广大农村残疾人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此外,吉林残联在补足残疾人康复服务短板以及拓宽残疾人创业就业新渠道方面全面布局。比如,一年来,吉林省各级残联组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新电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将网络创业就业作为残疾人就业的新领域、新形式,引导和扶助更多残疾人借助网络平台成为创新创业主体,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加入“红人新经济”大潮,实现了自己创业就业的梦想。

而为了拓展更多的残疾人创业就业的渠道,吉林残联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开展残疾人网络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壮大残疾人“网红”队伍。吉林省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和省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引导性开展残疾人“网红”培训,传授专业技能。2021年,全省各级残联对9000多名残疾人开展培训实训,依托网络实现创业就业残疾人达到5000多人,并带动一大批有志于网络创业的残疾人参与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残联紧跟网络时代要求和残疾人迫切需求,成立了全国首家省级残疾人网络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残疾人提供各项帮助和服务。现全省各地已建成残疾人网络创业孵化基地60多个,直接吸纳300多名残疾人就业,形成了省、市、县三级残联组织联动局面。

残健融合 平等共享

残健融合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尺度,更是和谐教育的诠释。其中,抓住学前阶段这一最佳融合时机,做好听障儿童康复最后一公里,使之顺利融入普幼普小教学尤为关键。

吉林省残疾人网络创业创新大赛现场 (2).jpg

改造后的村级残疾人服务场所

晓晓出生于长春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在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时发现有听力障碍。父母带着她到各大医院求诊,得知重度听力残疾最有效补偿方法是植入人工耳蜗,20多万元的植入手术费用让晓晓的父母犯了难。当地残联了解到晓晓的情况,及时向家长讲解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政策。按程序申请康复救助后,晓晓顺利地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重建了听力功能。术后康复训练不可忽视,户籍地残联又将她转介到省聋儿语言听力康复中心进行了3年多的术后听力和语言功能训练。

由于晓晓干预及时、有效,现已进入普通义务小学上学,不仅能清晰地辨识各种声音,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还多次参加朗诵、艺术展演等比赛并获奖。

在0-6岁的黄金抢救时期接受康复,多数残疾儿童都能显著改善功能。据记者了解,为了让更多像晓晓这样的“折翼天使”重新飞翔,吉林残联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牵头省卫健委等6部门修订了《吉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细则》,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康复权益,全省有3363名提出申请并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

此外,推动残健融合,体育有着独特的价值。对于残疾人而言,体育不仅是增强体质的手段,也是扩大生活领域、治愈心灵创伤的载体,更重要的是能走出自我价值,增进社会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沟通和认知,让关爱和帮助战胜冷眼和非议、收获尊重与祝福。

2021年10月,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在陕西举办。吉林省运动健儿披荆斩棘,以残运会项目22金9银17铜、特奥会项目22金24银18铜,奖牌总数112枚,打破4项全国残运会纪录,取得残运会大众项目全国金牌榜第一位的优异成绩,创造了吉林省残运会和特奥会参赛史上的最好成绩,实现了新的突破。

奋勇拼搏,尽展吉林残疾人时代风采。成绩来之不易,每一次顽强挑战,都映照着残疾人运动员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据记者了解,年仅16岁的小将曲绘铭拼尽全力平衡着运动神经受损的半侧身体,在田径赛场奋力奔跑跳跃,收获了吉林代表团首枚田径跳远金牌;从5岁起就进行乒乓球训练的王博,经过数轮激烈交锋,终偿夙愿勇夺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也实现了吉林残运会乒乓球项目二十载金牌零的突破;曾获残奥冠军的付彦龙在锁定标枪项目金牌后仍然连续刷新着全国纪录,引得现场观赛者欢呼不断……用不屈追逐梦想,用拼搏点亮生命,残疾人运动员经过吉林残联的专业培训,凭着不畏困难的勇气、百折不挠的意志和乐观进取的生命态度,奏响了激昂的生命之歌。

推进残健融合,帮助残疾人回归生活、有所作为,体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吉林残联非常重视年轻残疾人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通过举办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和组织各地残联挖掘、推荐,发现、选拔和培养了一批年轻有潜质的残疾人运动员,进一步强化了吉林省体育人才梯队建设。

让更多残疾人参与运动,融入生活,让更多健全人通过体育的平台了解残疾人群体,感悟人生的意义。这正是体育多元价值的生动体现,虽然与胜负无关,却能感悟生命的尊严。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王晓慧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