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标签

首页宏观正文

15天确诊311例,曾出现聚集性疫情和“超级传播者”,大连如何做到“零外溢”?

作者:张琪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11-19 15:57:58

摘要:目前大连疫情逐步向好,确诊病例上升势头也逐渐放缓。11月18日0时至24时,辽宁省新增7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均为大连市报告。11月13日0时至11月17日24时,大连每日报告确诊本土病例数量分别为60例、25例、7例、8例、5例,确诊病例逐步下降。

15天确诊311例,曾出现聚集性疫情和“超级传播者”,大连如何做到“零外溢”?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琪 徐芸茜 北京报道

11月19日,记者从大连卫健委获悉,大连有3例确诊患者、1例无症状感染者出院,这也是大连本轮疫情的首批新冠肺炎本土确诊患者出院。

目前大连疫情逐步向好,确诊病例上升势头也逐渐放缓。11月18日0时至24时,辽宁省新增7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均为大连市报告。11月13日0时至11月17日24时,大连每日报告确诊本土病例数量分别为60例、25例、7例、8例、5例,确诊病例逐步下降。

11月15日,大连市政府副秘书长、卫健委主任赵作伟表示:“大连市的本次疫情上升势头减缓,正在进入平稳可控期,疫情的总体风险可控。”但后续仍可能会有在集中隔离宾馆和少量的社会的零星散发病例的检出,如果第三次全员核酸结果全部出来之后,结果符合预期,大连市有望在首个潜伏期14天内控制住疫情,并精准规范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曾出现聚集性疫情和“超级传播者”

值得注意的是,大连在本轮本土疫情中出现了聚集性疫情和“超级传播者”。

11月14日,据大连卫健委消息称,在流调中发现,本次疫情发病隐匿,大多数感染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疫情聚集性的特点和超级传播者的出现导致病例数快速增加。自大连市11月4日公布第一例确诊病例以来,截至11月18日,大连本土确诊病例已累计311例。

此外,《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大连11月15日的确诊病例详情中,有两位明确公布了“系确诊病例3(庄河)同一传播链”。确诊病例261为金普新区某食品公司员工,居住在单位宿舍,系确诊病例3(庄河)同一传播链;确诊病例267无业,居住在甘井子区南关岭街道姚北路25号,也系确诊病例3(庄河)同一传播链。

无独有偶,截至11月8日至11月15日,通告里与确诊病例3在同一传播链上的共有26人(含确诊病例3)。

“本次疫情病毒载量高,传播速度快,代际时间短,病情隐匿,不易发现,早期出现了较多的无症状感染者,呈现单位聚集性、家庭聚集性和学校聚集性等特点,病例主要集中在科强食品公司、海阔食品公司和庄河大学城。”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连说。

如何做到疫情“零外溢”?

本轮疫情(11月4日开始)发生以来,大连已确诊病例累计311人,虽然来势汹汹,但疫情却“零外溢”,大连是如何做到的?

据悉,在报告首例确诊病例的当天,大连即宣布“非必要不离连”,采取措施坚决遏制疫情外溢。

之后,大连不断加强离连管控措施。大连市交通局副局长张志明介绍,疫情发生后,大连停发所有长途客运班线和旅游包车,封闭36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在20个离连公路关口设置防疫检测点。大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少成表示:“‘非必要不离连’通告发布以来,大连日均发送旅客918人,旅客离连客运量下降96.49%。”

此外,大连交警还在16个已开通的高速收费站及各市际公路检测点,安排了258名警力,配合属地政府和交通运输等部门,进行离连人员车辆的查验和劝返。在与收费站毗邻的国省干道,加派警力部署,全力做好交通疏导、维护交通秩序,确保道路交通有序畅通。

自11月4日大连疫情出现之后,大连市疾控中心消毒监测科科长周毅恒几乎都没怎么回过家。“仅回过两次家,每次都是拿点生活物品就匆匆赶回单位。”周毅恒表示,他所承担的流调溯源工作就是和时间赛跑,早一天找出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就能减少次密切接触者的产生,疫情传播范围就会缩小。

“为了这一个病例连续工作超过24小时是常态,有时最多需要连续工作36小时。”周毅恒说,相比在市内开展工作的疾控人员,守在庄河前线的同事更值得钦佩,10余天来,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为了开展流调工作,甚至要摸黑走在村路上,为的就是快速将疫情遏制住。

大连疫情得以控制,除了和当地政策的迅速反应息息相关,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有很大的关系。一名大连公安民警的家属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本轮疫情初始,妻子就作为第一批支援队伍去了疫情一线庄河,二人老家并不在大连,他们原计划11月7日带着孩子去到唐山看望老人,但“非必要不离连”公告发出后,便取消了外出计划。“我妻子已经去前线支援了,我更应该遵守政府规定,让她放心,也让国家放心”。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

华夏公益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