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正文

直击进京管控升级首日:环京通勤人员查“四证”,大厂燕郊检查站拥堵长达5公里

作者:徐芸茜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1-11-17 17:35:15

摘要:谭台治安检查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从今日起所有进京车辆、人员都要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身份证才能通过检查站;此后还需要加上工作证明和居住证明,以此来确认通勤人员身份,再持14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后,方可进京。

直击进京管控升级首日:环京通勤人员查“四证”,大厂燕郊检查站拥堵长达5公里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芸茜 廊坊摄影报道

11月17日9点30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排队后,家住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县、在北京朝阳区工作的王女士在提供了身份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后,终于通过了大厂县谭台治安检查站,进入了北京。

近期,北京市调整了进出京管理政策,自11月17日零时起,关于从严从紧做好进出京管理的措施实施,人员进(返)京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北京健康宝”绿码;环京地区通勤人员,在该措施执行后首次进(返)京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此后每次进(返)京需持14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17日早晨7点30分,《华夏时报》记者在大厂县谭台治安检查站进京方向看到,等待检查的车辆从检查站沿着蒋谭路排起了长龙,一眼望不到头,蜿蜒长达5公里左右,持续了整整3个红绿灯路口,而不少等待检查的行人也聚集在检查站附近,排队等待检查。

谭台治安检查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从今日起所有进京车辆、人员都要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身份证才能通过检查站;此后还需要加上工作证明和居住证明,以此来确认通勤人员身份,再持14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后,方可进京。

大厂燕郊检查站进京管控加强

为严格防控疫情,今天(17日)开始进京通道管控再升级。

当天早高峰时段,燕郊、大厂等北三县环京检查站进京方向道路出现严重堵车,所有进京车辆车、人员都要经过过严格检查方可入京。在通州上班的刘女士家住在燕郊,今天早上7点,她像往常一样开车到通州上班,怎料想,平时1个多小时的车程今天足足开了3个多小时。

1.jpg

同一时间,大厂检查站进京方向等候检查的车辆也排起了大队,蜿蜒达5公里。

“我早晨7点半就出门了,在这整整排了一个半小时,还没有过检查站。”家住大厂孔雀城二期的陈女士对本报记者说,平时她开车通过检查站也就需要半个小时左右。

住在大厂、燕郊的北京上班族都感受到了今天早晨与往常相比格外拥堵。从早晨6点开始,在大厂县谭台治安检查站进京方向等待检查的车辆便排起了队,到了7点30分的时候,排队等候检查的车辆排起的长龙已经长达三个红绿灯路口,放眼望去,整个蒋谭路上全是车。而为了疏导交通,早高峰时段,各个路口都安排了交警现在疏导交通,防止排队的车辆将路口全部堵死。

临近检查站时,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单开出一条通道专门检查行人和电动车辆,等候检查的电动车自觉排成一行,不少人都提前拿出手机准备好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2.jpg

检查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天通勤人员只需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即可,但是从明后天开始,进京需要提供“三证”,即北京工作证明、大厂县居住证明以及14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此外,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京津冀互认,也就是在三地任何一地做检测都可以。

随后,记者从燕郊检查站了解到,所有进京车辆以及车上人员都要经过严格检查方可入京,一旦发现来自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和车辆,则立刻劝返。

将建环京通勤人员数据库

大厂县谭台治安检查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目前仅刷身份证还不能确定是否为通勤人员,所以需要提供北京工作证明和大厂县居住证明,以此来判定通勤人员身份。不过,通勤人员也可以持上述两份证明到检查站进行身份录入,这样数据就会进入到通勤人员数据库中。

1月16日,北京市召开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261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绪宏表示,为适应环京地区人员通勤需求,北京警方根据近年来的进(返)京人员信息,建立了通勤人员数据库,库内人员首次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后,14日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均有效,在通过检查站时,库内人员身份信息与卫健部门核酸检测结果实时对接,实现精准、高效查验。对不在库内的通勤人员,进京时可向检查站工作人员提供环京地区居住证明、在京工作证明、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通过通勤人员身份确认后,纳入数据库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未持有48小时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进(返)京群众,为做好服务救急工作,北京警方会同相关部门,在13条进京高速临近北京的服务区设置了核酸检测点。群众在该检测点核酸采样,须填写承诺书,承诺按要求落实相关防疫措施后,持核酸采样回执,检查站予以放行。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公培佳

查看更多华夏时报文章,参与华夏时报微信互动(微信搜索「华夏时报」或「chinatimes」)